巫毒教就是「與魔鬼打交道」?來認識真正的西非國教
2015 Nov 24 認識非洲
作者:葉菀菱
「電視福音傳道士」Pat Robertson於節目上說,巫毒教徒「與魔鬼打交道」,殺了一隻豬並將牠的血喝掉,好獲得撒旦的幫助,才能順利從法國獨立。而地震的毫無預警襲擊,就是巫毒教徒與魔鬼交易而來的「詛咒」。先別管Pat Robertson說的是不是真的了,你對巫毒教的認知又有多少呢?
早在我們真正了解巫毒教之前,第一本有關巫毒教的書《Haiti or the Black Republic》,與眾多好萊塢的電影,如《I walked with a Zombie》(與殭屍同行), 《Angel Heart》(天使心)或007系列的《Live and Let Die》(生死關頭),就先告訴我們巫毒教是什麼樣子。不信的話,想一下你對巫毒教的了解,是不是停留在會詛咒人的巫毒娃娃、殭屍傳說等鬼故事,膽小一點的甚至不敢討論這個話題。了解巫毒教,就從打破成見開始。
迷思一:巫毒教=殭屍、活人祭祀?
如果你有機會去一趟巫毒市集,看到琳瑯滿目、風乾後的動物骨頭,詭異氛圍一定讓你想腳底抹油、趕快逃走,因為畫面實在是太驚悚啦!花50秒,來看世界上最大的巫毒市集 : The World’s Largest Voodoo Market
到底這些動物乾屍是用來做什麼的?巫毒教(vodou),源自西非國家貝寧方言「vodun」,是當地國教,有「靈魂」之義。於16世紀時盛行於西非迦納、貝寧、剛果及多哥的族群部落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西非部落間,醫院無法醫治的病,往往尋求巫毒的協助;而不只身體上的,心裡有過不去的關卡,也能在舉行儀式,使用動物乾屍時向神訴說。
巫毒的世界裡,有個主神「Bondyè」,創造了世上的一切。但因為Bondyè不會直接與人「接觸」,大部分的海地人以小神Loa(奈及利亞語,表示「神」之意)為主要傾訴對象。祂是信徒保護神也是大神的傳話使者,每年的特定節日,當地人都會舉行載歌載舞、宰殺牲畜的儀式來祭祀Loa。但祭祀中使用動物乾屍,到後來居然誤傳為殭屍、活人祭祀。但仔細想想,這些是不是也跟感恩節吃火雞、中元節拜三牲的習俗相去不遠呢?
迷思二:巫毒娃娃=詛咒人偶?
另一個是有關巫毒教的迷思,就是「巫毒娃娃」了。由於他們相信人不會真正死亡,會以靈魂的方式繼續存在著,才會有巫毒娃娃的存在。巫毒娃娃是他們傳話的媒介,能將信息帶往給過世的親友們;同樣地,也能傳達愛情、財運、好運,或予以療癒、歡欣給身旁的人們,有類似平安符、幸運物的功能。
現在對巫毒娃娃的污名化,大多把它想成是扎小人的人偶、詛咒的道具,但這完全違反了巫毒教的本意,因為巫毒教義嚴格地禁止傷害他人。他們相信因果報應:如果你向宇宙傳達了訊息,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他都會以三倍的力量回報,也就是三倍定律(Threefold Law)。
迷思三:西非國教傳到海地造成大地震?
提到海地,總不免聯想到2010年那場恐怖的7級大地震,造成10萬人死傷的慘劇。但在發生悲慘事件時,居然有人信誓旦旦地認為,海地大地震是因為當地信仰巫毒教的關係。但你知道海地因為信仰巫毒教的關係,脫離法國殖民,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黑人獨立共和國嗎?
15世紀時,印地安人先發現了海地這塊島嶼。海地天然條件極佳,好到令殖民者忌妒的程度。據HWP Hartford的資料顯示,海地當時土壤肥沃的程度「就像《傑克與豌豆》的故事一樣,隨便撒些種子,明天就能收割了。」也因此,日益富庶的海地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稱。
但隨著航海時代的來臨,外來者西班牙人入侵,對他們施行奴役、屠殺、暴虐,也由於天花的關係,導致印地安人口從30萬人銳減到500人。但為了挖掘金礦,西班牙人再從西非沿海地區「進口」黑奴;而17世紀時法國發現海地(他們稱聖多明哥),與西班牙簽署條約後,將大部分土地歸自己所有,並引進大量(約70萬)的黑奴種植甘蔗、棉花、咖啡、菸草等經濟作物。而巫毒教也遠從西非飄洋過海,隨著黑奴們來到了海地。
(照片來源: Miikka Skaffari@Flickr CC BY-NC 2.0)
那時,法國引進西非黑奴到海地後,發現了巫毒教對殖民不利,為了杜絕人們的信仰,施以鞭刑、吊死、囚禁,甚至強迫他們改信天主教,都無法有效禁止人民的信仰。1791年到1804年間,海地爆發革命,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黑奴起義、推翻殖民政權的國家。除了受法國大革命(1789-1799)的影響,海地國父杜桑·盧維圖爾帶領外,民間信仰的巫毒教更是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教義中的「堅忍」信念,幫助海地人度過被殖民的艱難時光,也更堅定脫離法國統治的想法。
迷思四:巫毒教的《聖經》是?
新的海地憲法,已將巫毒教訂為海地人的文化遺產之一。到今天,全球有6000萬名巫毒教徒,但這還不包括由巫毒衍生出的宗教,如巴西的坎多摩宗教(Candomblé)及加勒比海地區的歐比亞教(Obeah)。巫毒教融合其他宗教的特性(如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讓當地一個說法相當盛行:「85%的海地人信天主教,100%的人信巫毒教。」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從中也能發現,同時信仰兩種宗教在當地不僅不衝突,還相當普遍。
2012年,海地大地震兩年過後,美國的巫毒教徒試著以音樂來撫平受難家屬的傷痛。藝術家們群聚在一塊,說著巫毒在他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宗教就像膠水一樣,吸引著彼此聚一塊。如果有人開始打鼓,就會有人聽到,接下來場地(巫毒廟)就滿了。」身為女祭師的Marie Saintil說。大地震造成150萬海地人無家可歸,有些人只好隻身前往美國另謀生計,「我們的信仰能幫我們找到出路。不論是信仰哪個宗教,有什麼顯赫的家世背景,都免不了一死。巫毒教的傳統信念使人平靜、坦然的面對死亡。」
巫毒不僅是海地人發生悲劇時精神上的支柱,更已無形的融入他們生活。同樣是女祭師的太子港人Desir,同時是DDPA關懷協會(DDPA Watch Group)的創辦人說:「大家都質疑,為什麼巫毒教沒有一本像《聖經》一樣的書,來澄清所有的誤解。但這的確不需要,因為巫毒教是藉由口述、親身體驗流傳下來的。就像活著、呼吸、跳舞,自然的融合在我們生活中,祂教我們如何尊重環境、社區甚至是整個國家。」停了一下,Desir繼續說:「海地巫毒教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樣,只要我們對彼此感到害怕,就無法敞開心胸接納。」
(照片來源: Natalie Marchant@Flickr CC BY-NC-ND 2.0)
迷思五:「巫毒城市」紐澳良-因巫毒成為美國最神秘的城市
你知道嗎,除了海地之外,美國有一個地方也縈繞著巫毒神祕氣息,就在美國南方的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城。雖然1804年時海地獨立,但時局還是相當地動盪不安,在經濟壓力逼迫下,上千名的海地難民逃到路易斯安那州去。為什麼是路易斯安那州?1803年,美國從法國買下「路易斯安那領土」擴張領地,脫離法國控制,使得美國領土一下子大了2倍。那時候,不只海地人,其他美國境內的人也蜂擁至路易斯安納州尋求謀生機會,而巫毒教也隨著海地人在美國膨發起來,尤其在路州第一大城,紐澳良。
但與海地不一樣的是,在紐澳良信仰的巫毒教,增添了許多「鬼影傳說」。為了讓巫毒教更有看頭,自1930年起,紐澳良徹底地將巫毒商業化、觀光化,盡情地賣弄它神秘的特點,販售如巫毒娃娃、殭屍人偶、假魔法水、粉末、巫毒娃娃博物館等。而1932年好萊塢電影《White Zombie》(白殭屍),更將巫毒的鬼魅推往另一高峰,大眾對於巫毒的認知,也是從那時起偏頗,就連巫毒的拼法也從原本的「vodou」變成「voodoo」,錯誤一直流傳至今,也漸漸形成目前我們知道巫毒教的模樣。
或許正如牧師Desir所說的,真正了解巫毒教後才不會被好萊塢的噱頭唬弄,更不必感到害怕。打破迷思從現在開始:想為家人 / 朋友 / 情人增點好運嗎?不妨拿根骨頭或樹枝,用麻繩纏成十字的形狀,以小草為身體,試著為他們做一個的巫毒娃娃吧!
本文同步刊載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封面圖片來源: Miikka Skaffari Anthony @Flickr CC BY-NC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