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光榮之路 (Glory Road)》 ,打破黑白種族衝突的契機
2015 Nov 01 認識非洲
作者:謝睿哲
記者:「為何要派五名黑人球員上場?」
教練:「因為我要派出最頂尖的團隊。假如我沒有讓最佳陣容上場,我就沒有給球員、學校和管理單位一個交代。如果,我不派最強的五名好手先發,那對上的每個人就會知道事有蹊蹺,教練沒有全力求勝。」
時空背景回溯至1960年代左右的美國。當時,社會上充斥著黑白人種族衝突的氛圍。此種憎恨,似乎在不願進一步理解的情形下油然而生。然此時,一位白人籃球教練唐纳德·哈斯金斯 (Don Haskins),卻突破眾人的窠臼。在總是屬於白人舞台的籃球場上,他選擇同時招募黑人選手。這些球員,可能都曾有籃球的夢想,卻迫於現實而放下理想。最終,經由嚴厲與辛勤的訓練與堅持,更重要的是,透過諸多行動與談話,逐漸地使黑白人從相互摩擦轉化為了解,於1966年NCAA冠軍賽時拿下冠軍。此場比賽中,哈斯金斯決定派出五位黑人球原先發上場;同時,兩位輪替球員也為黑人。
締造有史以來第一支贏得冠軍的黑人球隊。
贏得冠軍後幾年,雖仍有諸多白人不願接受黑人球員上場比賽的事實,因而,恐嚇、槍傷等聲浪不斷頻傳,但哈斯金斯教練的行動,卻已實際對黑白人突破的藩籬,創造了更多友善相待的可能性。如今,美國職籃NBA裡,擁有數多天賦異稟的黑人球員,我們也習以為常將其視為偶像,根本不存在歧視的刻版印象。然這些契機,或許某方面都須感謝這位有著「黑人籃球教父」稱號的教練。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分享幾個相互呼應的點:
一、柯林特·史密斯(Clint Smith)在今年五月的TED演講「如何在美國扶養一個黑人孩子」的主題裡,分享了一段巴西教育專家的話。他說:「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 就稱不上真正的人。」最後,他提及,無分國家、種族、膚色,每個人最大的價值,是可以活出自我的世界。
二、歐巴馬自傳《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裡,曾描述白人曾參無意間融入黑人的生活,也參加了黑人派對,卻不知如何與其相處。此後,這些白人能存著「同理心」的角度,「理解」黑人每每被白人框上低俗與無知時,那份憤慨與失望。
三、從馬拉威回來後,我以為自己已跳脫了「單一故事的危險性」。然而,回台後有機會與甘比亞 Gambia 與史瓦濟蘭 Swaziland 的朋友合作時,我深刻的體會出,他們竟如此了解國際的許多議題,並對於每個議題,都擁有自己的洞見。當下,我才理解,自己仍是如此無知。表面上,我的確去探索馬拉威的社會問題,並且,體驗了他們對於生活的那份喜悅與快樂。但其實,我何嘗不是挾帶著比起這些非洲人還聰明的「刻板印象」去看待他們。
若我們願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跳脫自身對於諸多事情的「刻板印象」,「尊重」每ㄧ個人的生命價值,進而去「理解」每件事情其背後的原因,並以「同理心」的心態面對時,是不是能讓我們更接近世界更美好的福祉。
也許,看似困難,但若回憶起電影中教練的想法:尊重每ㄧ個人都應該擁有舞台發揮、理解球員的狀態與特性、運用同理心將球員心連心。看似複雜的領導,卻何嘗不是單純想要創造球隊的勝利而已。
參考資料:小凱的部落格、 wikiwand、How to raise a black son in America
圖片來源:uludag sozl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