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泥土建築,翻轉社區生活
2015 Nov 05 認識非洲
作者:謝睿哲
馬拉威御風男孩 William Kamkwamba,藉由風車發電及灌溉,拯救部落缺水缺電;馬達加斯加的 Erick Rajaonary 透過蝙蝠唾液產生有氧糞便,協助農民改變生活。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位布吉納法索人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透過建築知識,改善社區生活的故事。
「堅定貢獻的信念;習得專業的技術;實踐家鄉的改變。」這是從 Francis 逐夢故事中,我感受到最深的價值。然而,探究 Francis 何以能有此些學習、成長與體悟,是最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地方。
(圖為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的街景/ Photo credit: 盧韋辰)
Francis 的爸爸是首都瓦加杜古偏遠小鎮甘多(Gando)的酋長。從小,爸爸期望他能夠學習讀書與寫字,因此在七歲時,他隻身前往城市與叔叔居住接受教育。每一次當假期結束準備要返回城市唸書時,甘多的女人都會從衣服裡拿出最後一分錢給 Francis。
Francis 好奇問媽媽:「為何他們這麼愛我?」
媽媽:「她們想為你的教育盡一份心力,希望你能成功。有一天,你能回來協助大家改變生活品質。」
畢業後,Francis幸運地得到了獎學金,前往德國專攻建築領域的知識。這段期間除了學習,他內心亦湧出著於甘多建學校的計畫。但是,沒有錢的後盾,這項計畫看似難以實踐。然而,他自己展開了募款行動。一方面,他以畫圖賺取一些資金;另一方面,他請求同學們少花錢來贊助他的建校工程。最終,他募得了五萬美元。
( Francis Kéré’s 已建設完成的學校 / 圖片來源:wikimedia)
回到甘多後,他實踐著建校計畫。他運用當地的泥土做技術上的創新,加上全村人共同付諸行動,完成了第一所學校。緊接著,他展開了圖書館的興建。由於材料上的不足,他使用既有的許多泥罐,配合著混凝土,打造較為通風的圖書館。由於大雨亦為當地不可免的因素,他因而將雨水混著沙子與砂礫,應用於房屋建造。
至今,他亦不斷於不同地區建設學校,並透過種植芒果樹計畫、鑽取水井配合學生認養田地等計畫,訓練孩子勇於承擔責任,從而減少食物危機,提升當地整體的生活發展。同時,也帶給更多甘多的人建築技能,使他們得以賺錢養家。
當地婦女對Francis的行為,給予他心中堅持回鄉貢獻的信念;獲得獎學金前往德國深造,賦予他精進專業技術的機會;突破資金不足的行動,創造他返鄉翻轉生活最大的利基。這些點滴,創造他今天不平凡的成就,也獲得了諸多獎項。
Francis 說:「我做這些事的原因,是為了我的家鄉。我希望透過這項工作,讓大家感到榮耀。我希望向你們證明社群的力量,讓你看見建築可以激勵大家,塑造自己的未來。」
(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 圖片來源:Flickr )
還記得,我在訪問馬拉威台商施鴻森先生時,提及了一個問題:「你有甚麼建言想給予台灣的年輕人?」他說:「我希望年輕人有機會能踏出台灣增廣見聞。但是,有一天這些年輕人都能回到台灣,將所學的能力實踐於自己的土地。如此,台灣才能更美好。」
世界儼然已是年輕人揮灑的舞台,國與國間的距離似乎已不那麼遙遠。然而,當我們視野更廣、願景更遠時,期盼每個人都能想到台灣的發展。畢竟,台灣是我們永遠的根本。
參考資料: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s TED Talks:http://goo.gl/sXg33K
更多 Francis Kéré’s 的計畫:http://www.kere-architecture.com/pro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