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天空下》(英譯:Sidney and Friends)是入選2018第五屆台灣酷兒國際影展唯一一部談論肯亞LGBT族群的紀錄片,講述著一群在肯亞社會邊緣生存的中性與跨性別者的日常生活及夢想。
《肯亞天空下》紀錄片講座筆記:為什麼肯亞家庭及社會無法接受LGBT?
2018 Aug 27 認識非洲
作者:何佩佳
《肯亞天空下》(英譯:Sidney and Friends)是入選2018第五屆台灣酷兒國際影展唯一一部談論肯亞LGBT族群的紀錄片,講述著一群在肯亞社會邊緣生存的中性與跨性別者的日常生活及夢想。
本片的映後座談主題是「肯亞家庭及社會為什麼無法接受LGBT族群?」。為了更加貼近當地觀點,wowAfrica阿非卡團隊協助酷兒影展,特別邀請了在臺灣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肯亞朋友 Nicholas Awour, 擔任本片映後座談嘉賓。來臺灣求學之前,他在肯亞國家職訓局(TVET)擔任電力電子學及工程數學的教師。
針對座談主題,Nicholas 認為肯亞LGBT族群碰上的種種遭遇,其實是源自於「歧視」,這可以從家庭、教育、社會制度和醫療等方面切入討論。
無法得到家人認同
二元性別論是肯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宗教也教導著「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負有傳宗接代的責任」。綜合上述兩點,人們無法理解為何會有生理男心理女、生理女心理男或其他種可能存在。因為不了解,所以沒辦法接受;也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會尊重。
即使鼓起勇氣選擇坦誠相對,LGBT族群也很難得到家人認同。Nicholas 說:「像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假設某天我跟家裡說我要從男變女或是我喜歡同性朋友,我肯定會被逐出家門。」
當一個女人不僅沒有「社會認為女人該有的」樣子,而且行為舉止跟打扮像極了或簡直是個男人,反之亦然。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個人內外矛盾了,肯定是惡魔附身。此時就會出現以宗教的名義動用私刑,號稱能夠驅趕體內惡魔的作法。
Nicholas 表示肯亞人的生活、人生大事跟宗教是綁在一起的,假若一個人失去了家庭支持又被宗教拒於門外,日子會很難過。
求學之路佈滿荊棘
肯亞教育體制裡,中學教育多是分為男校、女校,少有男女混校。當一個學生不能符合老師口中的「正常學生」時,這名學生就會被學校踢出去,其他學校也不會收。即使轉學到了男女混校,同學、老師、學校也會因為同樣原因,不知道該如何與其相處。顛簸的求學之路讓LGBT族群無法安心求學,有些人乾脆選擇輟學或休學。
失學讓LGBT族群很難在社會中找到一份好工作,滿足個人基本溫飽需求,同時也會失去培養為自己發聲的能力。尼可拉斯特別說明「為自己發聲」指的是無法用一種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好好地表達個人訴求。肯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大部分的肯亞人也都會講當地主流方言史瓦希里語(Swahili),此外各部族也都會有自己的母語。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人所使用的語言,常常是英語、史瓦希里語和母語交雜在一起。
沒有在同樣環境成長的人,聽不懂失學的LGBT族群在說什麼。即使借助翻譯幫忙,仍會流於字面意義相同但是詞不達意的困境。尼可拉斯說:「看這部電影時你仔細聽他們講話,你會發現他們常常說『nini』這個字。nini 是史瓦希里語,意思是『什麼』。打個比方,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可以輕鬆的說出『這個滑鼠是臺灣做的』,那他們就會說成『這個什麼…是什麼…做的』。」
沒有身分證就樣樣不行
在肯亞只要到達法定年齡就可以申請身分證,Nicholas 說申請身分證要準備父母的身分證及照片影本、出生證明影本、中學畢業證書、教區主教的簽名等文件。
擁有一張身分證很重要,因為上大學和找工作都會用到。沒有身分證的LGBT族群,註定會在求職求學路上百般受阻。另外還有一點造成他們的困擾,那就是身分證上的性別不能更換。
「紀錄片中有一對伴侶結婚生子了,我想他們的小孩很難拿到身分證。」
生病求醫處處碰壁
歧視讓整個社會對LGBT族群抱持著不友善態度,當他們生病求醫時也可能遇到拒診。從公立醫院到私立醫院,再從私立醫院到密醫或民俗療法,求醫路上同樣佈滿荊棘。
映後座談結束後,有觀眾來問說《肯亞天空下》這部紀錄片在肯亞有播嗎? Nicholas 說因牽涉敏感議題,它被禁播。「真的聽得懂他們說話的我們看不到,但你們看得到。可是我們要看得到,才有可能出現改變啊。」
文章用圖與封面照片均由wowAfrica阿非卡團隊拍攝,未經允許請勿請勿擅自下載另作它用。
【放映資訊】《肯亞天空下》
2018-09-12 (三) 16:30P.M. 高雄市電影館 3樓
更多資訊請至酷兒影展官網查詢,官網連結(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