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時代下小人物的縮影,蒲隆地難民的心聲
2015 Nov 24 認識非洲
作者:葉菀菱
前陣子一張小男孩躺在海灘上的照片,引起一陣關注敘利亞難民的風潮,但世界上其他地方也發生了國家內戰造成人們有家歸不得的慘況。蒲隆地從1993-2005年開始持續12年的內戰,造成30萬人死亡,今年四月開始的政變,更造成人心惶惶,人民大舉遷移至其他國家。在這動亂時代下的人民,到底怎麼因應環境變化、度過他們的生活呢?
Ndayishimiye,東非蒲隆地人,今年28歲,1987年出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難民集中營。自有記憶以來,就在擁擠不堪的蒲隆地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難民營度過,而他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繼續多久。「雖然聯合國難民署(UNHCR )有為難民提供大學教育訓練,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Ndayishimiye的父親John(胡圖族,Hutu)為躲避種族暴力衝突,於1972年偕妻子Maombi(圖西族,Tutsi)第一次逃離蒲隆地,前往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1993年他們決定回去蒲隆地時,蒲國政變卻在2個月後爆發,國內的胡圖族與圖西族陷入長期暴力衝突中,迫使他們再次前往剛果。
3年後,剛果發爭第一場內戰(1996-1997),他們只好又前往坦尚尼亞避難,直到2012年才歸國。但今年五月,蒲隆地總統Pierre Nkurunziza違憲發動政變,意圖尋求第三次連任,引起國內1000萬人民不滿,造成激烈的流血衝突與死傷,國內陷入混亂,逼著他們只好再度出走。
(照片來源 : United Nations Photo@Flickr CC BY-NC-ND 2.0)
不過,最讓Ndayishimiye感到害怕的,是執政黨的青年團體「遠望者民兵」(Imbonerakure)。「我們需要你和你的兄弟們。」Ndayishimiye回憶說,當時他15歲,青年團半夜來到難民營,跟他講完這番話之後,就將他弟弟Emmanuel的手打斷,此後不斷的羞辱他們,甚至拿走他們的錢,直到2005年內戰結束之後才離開。
Ndayishimiye現在與5位兄弟姐妹待在坦尚尼亞難民營,目前共有16萬人居住於此,是世界上最大、最擁擠的難民營之一,每天都有新的難民從蒲隆地被「運送」過來此地。從10月初200多人,到現在已增至1142人,讓資源分配更加捉襟見肘。根據難民署統計,難民們不能回家、在別國躲避戰亂的時間是17年;每122個人裡,就有一名是難民,或正尋求庇護。
聯合國難民署目前正煩惱難民過度集中的問題。「強風已經吹垮好幾處難民營,加上有些難民營處於低窪區,一下雨就會淹水,讓他們的處境難上加難。」難民署說。目前,他們計畫將50,000名難民遷移至坦尚尼亞西北邊,以分攤過度集中的問題。但是,新的難民營卻有可能面臨水源不足的問題;更糟的是,原本人口過度擁擠、生活機能不佳的難民營爆發霍亂,已造成30人死亡。
對Ndayishimiye來說,如果移動意味著有「明天會更好」,那他很不會拒絕。對於未來,他仍有想像:「我希望能和一個女孩建立家庭,認真的對待彼此,發展好的關係。」但同時他對現在感到無望,畢竟對他而言,生活從不在他的掌握之中。「難民署的人說,我是蒲隆地人,但我從不覺得自己是蒲隆地人。我過的生活,就是難民的生活。我是一個難民。」
封面圖片來源: United Nations Photo@Flickr CC BY-NC-ND 2.0
參考資料: A life of escaping conflict: ‘I don’t feel like a Burundian – I am a refu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