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是烏干達科技界的未來,還是科創人士的幻覺?
2021 Jun 08 非洲創新創業
作者:小非象
說到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大家聯想到的是一群年輕人戴著 VR頭戴式眼鏡玩線上遊戲,還是醫護人員和機師們透過模擬實境訓練專業技能呢?就連在發達國家, VR 暫時也只是盛行一時的風氣。前幾年在香港大家都想一窩蜂使用VR技術,各商場內都有使用 VR 的遊戲體驗或行銷推廣。幾年下來,VR 始終發展不到能賺大錢的階段。
如此新穎又尚未大眾化的科技,在非洲這片大陸也有利可圖嗎?VR 在烏干達是位處令人期待的起步點,還是科創人士自己幻想出來的現實呢?
Wit VR 的創辦人 Andrew Kato,自小對科技和網路世界感興趣,大學時修讀 IT 和商業相關課程。畢業後,他成立了一間 IT 顧問公司,幫助許多公司和學校選擇適合他們使用的 IT 技能和產品,也幫助許多烏干達人第一次接觸電腦。Andrew 一直希望透過科技為烏干達教育界作出貢獻,與 VR 科技的相遇讓他的希望有望成真。兩年前,Andrew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的商場內使用 VR 頭戴式眼鏡玩線上遊戲。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 VR 科技,他對 VR 世界裡的高度擬真程度印象深刻並認為它大有發展潛力,從而誕生創立 VR 公司的想法。
(Andrew Kato 創辦了虛擬實境公司 Wit VR。雖然目前正處於研究與市場調查階段,已經有興致勃勃的顧客前來接洽討論商業合作了。 / Photo credit:Andrew Kato )
烏干達 VR 科技市場的發展空間
建立新科技或打入新的市場領域之前,當然要做市場調查了解市場機會和挑戰。Andrew 了解過後得到的結論是:烏干達暫時不存在 VR 科技市場。
Andrew 為了提升技能和建立人脈網路, 參加了創新科技社群所舉辦的 VR 課程,但是課程現場連他在內只有四個人參加。此外,當 Andrew 想開始使用 VR 頭戴式眼鏡招募使用這個科技的顧客時,只能拜託朋友從外地買了三套裝置回來,因為在烏干達根本買不到 VR 相關的器材。
其實,烏干達並不是完全沒有使用 VR 科技的公司,只是這塊市場的發展仍然處於探索階段,而且連站在「起跑線」也說不上。先前提到在商場內提供 VR 遊戲體驗的公司,幾個月前搬離了商場,官方網站上也看不到任何新資訊,完全無從得知那間公司現在發展得如何。另外,大概九年前有一所歐洲慈善機構,為烏干達郊區的農民和某些製造業工廠設置了一連串的 VR 短片,目的是提供遠距又具真實感的專業技能訓練素材。但是最後沒辦法大規模發展,也沒有了任何後續和跟進。
充滿創業精神的 Andrew 認為大部份中產階級以上的烏干達人其實都聽過和有點認識 VR 科技,只是市場還沒有發展出來而已。Andrew 很有信心自己的公司 Wit VR 能成為 VR 界的領導者,他也希望為烏干達在這個領域上開創先河。Andrew 最先聯想到的商機是因疫情而蓬勃發展的線上學習文化。他回想自己小時候,學校舉辦過不少外出實地考察的旅行日,學生透過實地考察了解到地理或生物課本上的知識。疫情讓戶外教學活動沒辦法舉行,大部份學生和家長也習慣了不同形式的線上教學,所以創辦公司之初他就打算要先進軍教育市場。此外,Andrew 和幾所本地大學聯繫過了也得到正面回覆,它們對於在旅遊業課程中使用 VR 教學有興趣。這些正面回饋加強了 Andrew 的信心——透過 VR 科技為烏干達教育界作出貢獻。
烏干達政府這幾年來大力推動旅遊業,但是疫情讓旅遊業大受打擊。Andrew 認為這正好是推行「虛擬旅遊」的大好機會!他也分享說道,在烏干達有一間旅遊公司已經製作了幾部推廣用的 VR 短片。
(Andrew 示範使用VR 頭戴式眼鏡。/Photo credit:Andrew Kato )
擺在起跑線前面的市場挑戰
使用過 VR 的人都知道,設計良好的 VR 體驗確實令人大開眼界,植入式體驗和以往的模擬遊戲或戴上3D眼鏡完全不一樣。難怪許多科技界人士都對 VR 科技充滿信心和期待。
不過,乍看是如此有發展潛力的 VR 科技,即使在發達國家也還沒到普及程度,更遑論在非洲大規模發展了。VR 科技在烏干達發展得面對種種挑戰,首先是配套尚未完全成熟。編寫 VR 程式需要非常高階的技巧,與一般的程式編寫有所不同。烏干達沒有合適人才能夠製作本土 VR 內容,Andrew 也承認他團隊裡負責內容製作的同事仍在學習中。Andrew 的公司Wit VR 現在是與一間英國 VR 公司合作、購入內容,從外國購入VR 體驗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它們製作的 VR 內容是否適合烏干達市場使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對 VR 或一般科技信任程度低的烏干達人,對 VR 仍有不少誤解。有人認為使用頭戴式裝置會影響人們的大腦和思緒,他們堅信這些體驗是想控制大眾思考和洗腦。這點讓我想起許多年前照相機出現的時候,許多人以為拍照代表自己的靈魂被攝進相機裡。現在拍照科技已經成熟了,我們心裡取笑以前害怕相機的人。其實人類不論生於哪個年代,遇到新科技都會存有一點疑問或恐懼。
任何新產品和科技的發展都深受本身品質、市場接受度、周邊基建以及配套等影響。烏干達的 VR 科技市場雖然現在暫時不存在,但是疫情或許是開啟當地 VR 商機發展的關鍵鑰匙,那麼當地的科技生態系是否足以支持它茁壯成長呢?
在烏干達最基本的生活挑戰也是讓我每天都碎碎唸的問題,就是那慢得令人抓狂的網路速度。純粹上網做資料蒐集、寫電郵、瀏覽網頁等等,這邊的網速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來視訊通話或是上網看電影就不行了。和朋友視訊通話就像以前打長途電話一樣,慢了幾秒才能聽完彼此要說的話。對於需要使用網路的 VR 體驗,烏干達慢得令人抓狂的網速很明顯是超大絆腳石。事前下載整段 VR 影片當然可以,但是使用這個作法得先考慮到裝置容量夠不夠用,再來是依照這裡網速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下載完成。
國際市場上有不少 VR 科技用於即時串流的派對、節目、會議等等,但是網速讓在烏干達的玩家無緣參加了。
自今年一月份起,烏干達政府以保護民眾安全為藉口封鎖了某些社交網路,從此之後大家都發覺封鎖對整體網速造成了負面影響。直到獨裁總統再次「獲選」為下任總統之後封鎖才被取消,但是 Facebook 是唯一一個仍然被封鎖使用的社群媒體。Facebook 曾經插手操控了某些烏干達政要的 Facebook 帳號,抗議烏干達政府的各種人權問題,獨裁政府礙於面子問題當然要以全國封鎖使用來反擊。對於烏干達的 VR 科技使用者來說這是一大令人頭痛的問題,因為它們沒辦法使用 Facebook 收購的 Oculus 網頁。當然可以透過使用 VPN 造訪網頁,但是 VPN 在網速低的時候不穩定,所以基本上在烏干達沒辦法使用 Ocolus。
找出可盈利的市場定價
Andrew 對於在烏干達發展 VR 科技事業非常樂觀,採訪過程中他沒有用到「難題」或者「挑戰」這些字眼,只是經常提到 Wit VR 最重要的下一步是找出市場定價。
在我看來,VR 科技公司在烏干達要找到一個可盈利的定價實在不容易,先說說 VR 頭戴式眼鏡。國際市場裡有許多裝置售價仍處於獨立用戶無法承擔的程度,產品價格位在 400 至 900 美金之間。Oculus 的裝置暫時是市場裡性價比最高的,只需要 199美金便可買到高品質的 VR 體驗。Andrew 拜託朋友從外地購入的裝置,大概每件 300 美金左右。
如果 VR 公司想針對一般用戶推出服務,首先要解決他們的疑惑。烏干達高收入人士負擔得起 200 至 300 美金的服務,也可以隨便花個 300 美金或更高的價錢買一支智能手機,但是如果把錢花在 VR 裝置上,VR 體驗對他們來說是物超所值的嗎? 即使是個人用戶用於娛樂或其他串流活動之上,每天平均也不會使用多於30分鐘或1小時。如果是針對公司或機構用戶推出服務,比較有可能大規模地推出VR服務。學校或是高等教育機構,可以透過 VR程式 更準確地訓練某些專業技能。例如:經常需要製造模型的建築系學生,便可使用 VR 作訓練。醫學界也可以使用 VR 進行擬真度極高的模擬訓練,減低實戰時在病人身上出現誤差的情況。
烏干達的官僚制度讓行政程序變得冗長,要令任何公司或機構試用新科技產品,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和機構內不同的人溝通了,以為他們對你的產品很有興趣,過了幾個月才告訴你,他們還沒有跟大老闆溝通過,也沒有權力決定購買新產品。
針對機構或公司用戶,「買家」和「用家」絕大機會不是同一批人。有讀過基本商業科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針對買家的推銷和遊說需要花更多心思和技巧。即使成功遊說了負責做決定的關鍵人物,產品定價仍是一大難題。VR 科技能為公司和機構帶來的盈利增加是難以量化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產品定價才是這個市場可以大規模接受和發展的呢?此外,定價模式也是難題之一。讓買家購入整套裝置和 VR 程式,還是使用租賃模式讓大機構租用裝置、再購買內容?抑或是仿效網路影音串流公司,以每月定價消費的會員模式提供用戶 VR 內容呢?
(對 Andrew 產品及服務有興趣的大學職員們正在試用 VR 頭戴式眼鏡。/Photo credit:Andrew Kato)
當先行者還是後進者
我相信 Andrew 對 VR 科技已經做了不少深度研究,我個人對 VR 科技 的了解程度尚淺,無法隨便下定論。不過,在我分析過他的商業構思和烏干達市場面對新科技的常見反應之後,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首先,Andrew 想在還未成形的市場成為先驅,他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支持業務發展。包括付出更高的價錢來購買相關硬體裝置,投放更多資源做市場推廣。令有潛力負擔 VR 產品或服務的顧客,從「認識」步向「興趣」,再從「興趣」步向最後的「購買」。其次,由於 Andrew 仍處於市場研究的階段,對於 VR 業務最後會以什麼形式進行、什麼模式才能賺錢,這一點他也同意自己還在摸索階段。創業家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彈性,同時維持公司的適應力。自 VR 業務的構思到現在的開拓階段,這一年內Andrew 的想法已經有所調整。起初,他打算以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為目標,現在已經轉移到大學及專業技能學校。他研究完市場後發現後者對 VR 科技有更實質層面的需求,再加上高等教育機構更容易獲得資金,也願意購買新科技。
在市場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的這一刻,沒有人知道 VR 科技在烏干達會以什麼形式發展。Andrew 是想法很有彈性的創業家,他舉例說可能最後會創辦 VR 電影院,讓一般消費者花出高出一倍的價錢,享受更好的觀影體驗。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呢!不用自己買 VR 頭戴式眼鏡,只是像看電影般感受一下 VR 影片,這樣的話即使要付出高一倍的價錢我也覺得值得。在疫情期間,衛生意識比較高的香港人或亞洲人不能接受使用別人用過的 VR 頭戴式眼鏡;但是烏干達人的防疫概念相對低一些,所以他們不會太在意。
除了對商業模式保持開放心態,我認為 Andrew 也需要把他的開放心態應用到公司發展速度和市場位置之上。Andrew 對 VR 科技滿懷熱誠,但是市場接納新科技的速度比他的熱情慢許多。沒有穩定科技和創新文化的烏干達市場,接納速度又更慢了,這點容易令科技人感到氣餒。
即使 Andrew 對市場充滿信心或是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這種「領袖型性格」的創業家能否接受自己未必會成為市場的先行者,或者接受當一名後進者可能更適合?在許多商業理論和品牌管理學中,都提到了先行者優勢或是先驅優勢。先行者優勢通常是基於本身擁有紮實的商務經驗、基礎,或著具備建立基礎所需的技能,但 Andrew 和 Wit VR 公司對於 VR 科技都是處於學習階段。在變化多端的 VR 科技行業裡,或許其實「後進者優勢」比較容易拿捏?後進者更能夠從先行者的成功及失敗經驗中學習,然後憑藉著更短的時間和更具經濟效率的運作模式,搶佔市場地位。
我打從心底希望 Andrew 能成功,也希望 VR 技術和市場終有一天能在烏干達蓬勃起來。這種未來需要 Andrew 和所有有意在這塊市場發展的創業家們,有心理準備打長久戰以及從各種經驗中學習。究竟 VR 科技是烏干達的未來,還是科創人士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呢?我們得耐性等待好幾年光陰才能揭曉答案了。
封面照片來源:由 Wit VR 虛擬實境公司創辦人 Andrew Kato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