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求職與生活攻略帖:去非洲闖一闖,尋找心之所向
2020 Aug 31 非洲新手指南
作者:小非象
近來香港的疫情再度惡化,大家回到了在家工作和減少外出的生活模式。我和一位好朋友視訊通話時,她說剛剛買了Switch,所以現在宅在家裡也不怕沉悶。
「什麼是 Switch ?」我無知地問道。朋友驚訝我不知道 Switch 是什麼,其實這位認識多年的好友對於我與科技和潮流脫軌這件事可說見怪不怪。我從小就已經不是緊貼潮流的人,自四年前在非洲工作生活開始,更加與主流越來越脫軌。
但這是誰的主流呢?在推特上的 Hashtag ,是屬於誰的 Hashtag 呢? 就正如在世界大戰時沒有人留意到非洲這片大陸在經歷什麼事情一樣,我們所謂的潮流,也只是屬於世界某一部份人的潮流;非洲,仍然是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從香港的石屎森林到東非的小村落
我在香港長大、讀書,這是個於凡事以利益金錢為優先的城市,但是我也不知道怎麼樣的家教或經歷,讓我與社會的期望背道而馳。雖然不至於需要像德雷莎修女那般拯救世人,卻總是覺得想透過工作幫助別人。再加上我對世界其他地方充滿好奇,所以我一直都希望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工作和生活好幾年,做些有意義的事之餘又能夠深度體驗異地文化。
大學畢業之後我進入大公司工作,就在看似平步青雲之時,(別人認為)我放棄了高薪厚職,到紐約去修讀國際關係與事務的碩士課程。再度投入校園這兩年是我的轉捩點,不僅幫助我拓展國際工作這一領域的人際網絡,我也因此發現了去落後國家工作的渠道。
碩士畢業後,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找工作,最後加入一間在慈善界很有名氣的非營利機構。一下子從香港這個石屎森林搬到東非小國盧安達的郊區村落住下來了。在盧安達工作兩年半後我辭職了,因為工作很辛苦,再加上那時候的我認為是時候該去探索別的國家了。再次求職的過程比我想像得還要崎嶇。
當時我有意探索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在東非已經建立了一定的人際網絡,輾轉之下我又回到了地球的那一端工作。現在,我在烏干達的一間社會企業工作,幾個月前因為武漢肺炎事件,我決定在烏干達封關之前回來香港,所以這一刻我正在香港在家工作。
當志工以外的非洲全職工作選擇
一般人對於「去非洲工作」這件事抱有既定印象,例如去孤兒院做志工,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其他選擇。我只在東非國家工作過,恰巧兩間機構都是美國人開辦的。雖然我的經歷不能適用於其他非洲國家的求職市場,但是我可以就個人經歷與所知,為大家總括介紹一下外籍人士到非洲的各種全職工作種類。
第一類工作是大型國際政府機構如聯合國或世界銀行。
許多人以為我工作的單位是大型國際政府機構的非洲分部。我在烏干達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做過實習生,也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工作過幾個月,這兩段經歷都讓我了解到這種大機構不適合我。聯合國給人一種多說話、少做事的印象,不幸地這也是我在聯合國工作時所經歷的。當時總是花許多時間開會討論,然後又斟酌於修改文件上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毛病,實際做事、實際改善人們生活的工作,似乎是少之又少。
如果大家對聯合國有興趣的話,我鼓勵你去嘗試。畢竟聯合國入職要求高,進去工作後可以認識許多同樣工作能力高的人。在落後國家工作的聯合國職員,收入和福利更加相對地高,在烏干達和盧安達這種國家就可以過上非常舒適甚至奢侈的生活。
第二類工作是發展中國家聘用外國人數量最多的單位,那就是各種慈善或非營利機構。
大型機構例如樂施會、奧比斯、宣明會等等,這些是大家從小就聽說過的名字。在這種機構工作,你有可能會遇上和聯合國差不多的掣肘,例如冗員多或者做事系統複雜緩慢等等。但當然作為非政府機構,在這種大型慈善機構工作也可能會多一點靈活自由度,工資和福利也不會太差。
我在盧安達工作的機構就應該屬於這個類別,雖然知名度不至於宣明會那個程度,整體員工數目也較少,但在非洲的非營利行業內算是有名氣的,甚至被稱為非營利機領域的 Google 或 Amazon呢!工作文化非常自由,做事效率高,也注重員工的技能及專業發展,工作起來的感覺和一般矽谷科技公司無異呢!
當然也有些非營利機構的規模非常小,你可能會是全公司唯一一位或幾位的外籍員工。 在這種規模的機構工作,也許工資和福利相對較少,但換來的可能是更靈活的工作文化,以及更多機會與當地員工合作,或者更多親身接觸在地的服務對象。
第三類工作可以概括為「私人機構」。
它可以是純粹追求盈利的私人公司,或是社會企業類型,也可以是小型的科創公司。有些外國人做這類型工作是因為覺得非洲的賺錢潛能高,所以來到這裡刮一桶金。但以我在這裡認識的大部份外籍人士來說,大家都希望在非洲能夠做些有意義的事,所以即使是營利導向的私人機構,通常也有著某些社會企業和社會責任的精神。
我現在在烏干達的公司就屬於這個類別:一所營利導向的社會企業,向低收入家庭售賣烹飪用的炭爐。烏干達貧窮人士會在石頭上明火煮食,這種炭爐能替代它,並且減少碳排放。我公司也把這個「碳排放權」販售給其他國家或企業。環保人士可能會比較清楚「碳排放權交易」這個概念;大家亦可以自行上網搜查一下以便理解這個複雜的環保交易市場。所以我公司在賺錢之餘,也為減少碳排放出了一分力,更可以把烹飪用炭爐以一個經濟實惠的價錢賣給低收入顧客,可謂一箭三鵰。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附近作實地考察和探訪。/照片由作者提供)
非洲求職攻略
我認為有關非洲的求職攻略,沒有既定模式,我把自己幾次的非洲求職經歷重點結集、分享。如果大家覺得自己資格不符合的話,不用太介意,因為在非洲一定有無限的可能性。
首先,大家可能會好奇,是否一定要擁有與國際事務、國際發展、人道救援有關的學位呢?我認為這並非必要。當時我碩士畢業後在盧安達拿到第一份非洲工作,被取錄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我有在私人商業機構工作的經驗。現在許多慈善機構的工作文化也越趨商業化,反而有時會擔心只在慈善界工作過的人,沒有那種商界的創意、做事效率和幹勁等等。
第二,在非洲工作的競爭大嗎?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其實和全世界求職市場一樣,一定有一些簡單又隨手可得的職位,同時也有一些要過五關斬六將。我認為既然老遠走到去非洲工作,就要小心認真,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公司與職位。我嘗試找的幾份工作,全部都需要三輪或以上的面試,甚至還有要提交書面作答的題目。我盧安達的那所機構更是出了名的嚴格,我最後一輪面試是由機構支付費用,讓我飛到盧安達參加一個三天兩夜的「面試營」。
最後,那麼大家應該會問,究竟有怎麼樣的經驗和技能才能到非洲工作呢?其實這個和上面兩點都有關係。簡單點說,在非洲工作的種類應有盡有,有心尋找的話,總會有適合你的工作。
例如有我這種商界出身的人,我身邊也很多從銀行、投資銀行或者是顧問公司這種行業出來的人。也有一些人有特定的技能,例如設計、寫程式、數據分析、人力資源等等,你想得到的幾乎都有。這是因為不論是聯合國還是一間小型慈善機構,基本上都是一間公司,而每一間公司的運作所需要的人才都大同小異。就看你想留在西方國家為一間銀行當內部設計師,還是用同樣的技能走到非洲去投身一間中小型的非營利機構。
雖說學業背景和專業技能對於去非洲工作沒有一定保證,但某程度上的發展中國家工作經驗,以及對於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熱情,絕對能夠影響你被取錄的機會。
除非是有讀書或一畢業就開始在發展中國家做這類工作,否則都應該考慮到如何向僱主證明你是真的有興趣。例如可以參加短期的海外志工計劃,或者直接去信非洲或發展中國家的小型慈善機構,通常它們都很樂意接受短期志工或實習生,雖然這些資源有限的機構也許未能提供任何資助。我很慶幸地在就讀碩士課程時,跟隨學校安排到烏干達暑期實習兩個月,這段經歷對於後來申請在盧安達的工作也有幫助。不過我也有同事完全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工作經驗,憑著其他工作經歷及出眾的遴選表現,也成功進入了我在盧安達的機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並非雇主要求,我也極力鼓勵大家去非洲工作之前盡可能有發展中國家生活的經驗。財政能力許可的話,更可考慮自費飛往工作地點親身考察一下。我曾經非常鼓勵一位朋友抓緊去肯亞難民營工作的機會,而且這也是這位朋友第一次長時間獨自出國。後來,她發覺那裡的生活模式非常有挑戰性,比想像得還要困難。幸好她最後還是撐下來了,否則力勸她去非洲嘗試的我就會很內疚了。
盧安達與烏干達工作經驗對比
我在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工作機構和環境差異非常大。
當時在盧安達,我雖然住在鄉下小村子裡,但是公司規模大,外籍員工也多。現在我在烏干達工作,不計前線銷售員的話,辦公室員工只有十幾位左右,而且我剛進公司時只有我和經理兩個外國人。再加上住在首都坎帕拉,生活見聞和當年住在盧安達小村落有顯著差別。
(當時我在盧安達工作時,同事國籍跟聯合國一樣多元。在這張員工大合照,有美國人、盧安達人、英國人、德國人、南非人、加拿大人、阿根廷人、比利時人、韓國人,當然還有我這唯一一個香港人。/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在兩家公司都是做 marketing 的工作,也包括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等等,所以大致工作模式相似:有需要在辦公室使用電腦的時候,但一個月也有一兩次需要到村落裡實地探訪。
我在盧安達工作時,身邊朋友都很驚訝地說「在非洲工作也那麼辛苦? !」也許大家都以為非洲人生活步伐緩慢,我在那邊工作可以脫離香港令人窒息的步伐。可是我當時那機構是美國人開辦的,連招騁回來的本地員工或來自其他非洲國家的員工,也完全融入了那種很有幹勁的美式工作文化,所以工作起來一點不敢怠慢。由於工作壓力太大,我自認沒辦法長時間在這間公司待下去,所以選擇離開。
我在烏干達這間機構的工作文化就相對地很「非洲」了。同事們的工作步伐緩慢,大家都似乎帶著愛理不理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部份交給同事後,如果不緊張地每隔一兩天就檢查一下進度,一個專案可以拖延好幾個星期才實行。烏干達人不喜歡說「不」,不夠膽傳遞壞消息,有時候是真的不明白又不敢說。所以我如果不夠敏感,聽不懂弦外之音的話,就很難在困難或者錯誤發生時準確地理解狀況。和烏干達人溝通可真是一門特別棘手的藝術呢!
但他們也並非完全不能加速做事效率。有時候真的十萬火急的話,他們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準時解決問題。另一個我很不喜歡卻懂得利用的工作手段,就是他們對上級那種幾乎無條件的服從和恐懼。如果我遇上和我同職級的同事不願意做某件事時,在確保老闆也認同的情況之下,我就會在同事面前有意無意提及「老闆也正有此意」這句話,向同事施加壓力。這種低級的職場伎倆我平時是不會用的,但在烏干達和這家公司實在是一個非常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然在財政資源和複雜程度上有分別,但在盧安達和烏干達這兩間公司都傾向善用科技來幫助公司運作。盧安達那所大機構有著相對完善的數據資料庫,公司所有人都用 Google suite,我離職前也開始使用 Power BI 這個數據分析的平台。烏干達那公司在科技上還算是基本步,很多同事停留在用原子筆在紙張上隨便畫寫的年代,得由我和我的外國人上司鼓勵和督促大家用Excel 或者 Google sheet 處理和記錄繁複的數據。不過到後來因為疫情而大家都在家工作時,我們和全球所有人一樣都是用 zoom 進行線上會議,也開始使用 Slack 進行內部溝通。
在私人機構以外,盧安達與烏干達的政府部門也很新潮,官方的最新溝通和指引通常都是透過Twitter 來傳遞的,只有很重要和長篇大論的事情才會透過實體記者會發佈。
非洲工作不一定會與科技脫節,只是我因個人喜好刻意與「現代」脫節,好提醒自己回到人性的基本,多感受一下在電腦螢幕以外的真實世界。
東非生活的苦與樂
在簡短的篇幅裡無法道出所有在東非生活的苦與樂,但有一些有意義的體會我是很喜歡和身邊的人分享的。
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來人類的適應力很強。不用去什麼定向越野訓練,不用在森林的樹屋裡砍柴生火,只要去到一個與香港這種摩登大城市很不同的地方居住,已經能訓練一個人的調適能力。
我在東非的衣食住行大致上是沒有問題的,有什麼與我們平時做法不同的,便把心態調節過來適應一下吧。家裡忽然停電?點蠟燭,與室友共進燭光晚餐。突然沒有熱水?沖個冷水澡,或是不洗澡,沒什麼大不了。網絡突然接收得很差,不能滑手機看社交平台?那邊來一個 Digital detox,拿出最喜歡的書本,重拾對文字悠閒地細嚼欣賞的樂趣。烏干達人的緩慢步伐令我有點不自在?那就跟著一起放慢腳步,嘗試不同的工作做事模式。
第二,我深深體會到的就是每個人都需要依照個人喜好來選擇定居的城市。非洲這麼大,即使我只是居住過在兩個國家,也感受到不同的環境和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像我這種內向、享受每天晚上獨自悠閒的時光的人,盧安達是比較適合我的國家。當然,我在盧安達生活的經驗大部份是在遠離繁囂的小村落裡,讓我特別的感到恬靜。但即使來到首都基加利,喜歡簡單生活的人也可以享受到足夠的呼吸空間。基加利的性格和我很像:這是一個很小的城市,盧安達人也話不多,大部份時間輕聲細語。日常需要的用品和設施基本上不缺,但不會有太多華麗、光鮮、奢侈的。黑夜來臨之後,堅決要去飲酒和跳舞的人自然找得到適合派對的地方。
如果你是熱愛夜生活的派對動物,應該會更喜歡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雖然比起許多非洲民族來說,烏干達人算是文靜的了,但對我來說已經太外向,說話太大聲了。但這個城市的嘈吵大多是友善的,在我眼中看來的客套和寒暄,通常是本地人對我真心的問候。
坎帕拉的人口、餐廳、商場、酒吧和舞廳都比基加利多,但是治安不如基加利。入夜之後,我不會自己一個女生在街上行走,對於外出晚餐後乘搭回家的交通工具也會小心思量一番。這裡的朋友不像我那麼緊張,他們比較喜歡和享受這裡的夜生活。初來報道時,我經常面對朋友之間那種「你不是這麼早回家吧?」的社交壓力。久而久之朋友們都明白我是日落而息的人,晚上九點、十點鐘離開飯局,回到家裡靜靜地看本書準備入睡,由得這個城市繼續夜夜笙歌。
不論是盧安達還是烏干達,不論你喜歡大城市還是小村落,非洲的生活節奏一定與香港不同,所能夠提供的物質享受也有一定的分別。許多一開始看來是艱苦或不盡理想的經驗,我後來發覺其實是自己更加細細回味的記憶。沒有了五光十色的繁華,沒有了飯來張口的那種方便,反而讓我回到了最基本,看待任何事情也少了一份執著。正是這種簡單和緩慢,我覺得我似乎是來到非洲後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生活」,而並非謹謹匆忙地「生存著」。
(我盧安達工作的機構位於在國家東邊的郊區 Karongi,那裡環境優美,我和同事們都喜歡在酪梨樹下工作。/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和同事在盧安達的小村莊散步。/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在盧安達住的村子可以自己牛奶,真是非常原始的生活!開玩笑的,平時有農場員工定時為我們送牛奶啦。/照片由作者提供)
非洲,只是其中一個選擇
不論我能夠多詳盡地分享非洲的求職小帖士,多盡情地讚美我在非洲的生活,到頭來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你想要的是什麼?
去非洲,只是其中一個選擇。喜歡探索世界,認識發展中國家文化的話,非洲、南美洲、東南亞也有許多地方值得考慮。喜歡做些有意義的工作,或者在國際發展出一份力,也同樣有很多貢獻方法。有人不喜歡在非洲長期居住,同樣可以在一些國際非營利組織的總部工作,這些總部通常坐落在發達國家,改變世界的同時可以不放棄舒適的生活。
如果你認為去非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僅此而已,那我勸你就不用走到非洲那麼遠了。如果你去非洲只是為了和一大群黑皮膚的小朋友拍照留念,然後放上社交媒體去獲取更多的 like,那請你用其他方法來賺取那些 like 和 followers 吧。我們這些表面上帶著偉大的光環,走到非洲落後的國家像是要拯救世界般,其實沒有人能百分百肯定自己做的事是對的。我只能夠說,我的用意和出發點是善良的,我不希望我在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存在會為當地人帶來更壞的轉變,例如加深種族歧視或者奪去本地人就業的機會等等。我知道,在我所有的非洲故事背後,也有著我自私的想法:希望透過這些工作機會讓我長期「旅居」在非洲國家,好讓我深度體會異國文化。
如果大家認真考慮過及衡量過各種可能性後,決定要去非洲闖一闖的話,我當然非常鼓勵。
這一篇文章來的分享只是冰山一角,有非洲工作經驗的過來人大有人在。所以大家只要多上網做資料搜尋,多留意與非洲有關的專業和社交網絡,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的。重要的是,到非洲工作和找其他工作一樣的,都需要大家認真做許多準備,認真通過招聘的遴選和考核。
有時別人認為我很有冒險精神,很勇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論是生活或是冒險,都有很多種模式,例如可以自己創業,而不是像我這樣繼續為別人的機構打工。也可以是擔任戰地記者,為世人記錄歷史的真相,而不是像我這樣安逸地坐在盧安達的村落裡欣賞日落和晚霞。所以說,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體驗和找出更精彩的生命旅程,而我只是剛好選擇了去非洲工作而已。
封面照片來源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