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好,重讀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盧安達新版升學政策錯將把懲罰當成補救措施
2021 Dec 28 認識非洲
成績不好,重讀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盧安達新版升學政策錯將把懲罰當成補救措施
摘要:盧安達自2001年起採用自動升學政策,學生無論大考成績如何都能升學,該政策以人人都有機會受教育和控制輟學率為目的而生。政策立意良好,但是它引發的兩項負面結果不容忽視。今年(2021),盧安達教育部以改善教育質量為由,提出並採用新版升學政策——全國考試不合格的學生必須重讀直至達標。新版升學政策引發當地社會熱議,討論重點在於批評新政策不完善,把懲罰當成補救措施,甚至將書讀不好的主因全部歸咎到學生身上。
作者:何佩佳
文章看不懂,再看一次或許能看懂;書讀不好就重讀一年,也能因此茅塞頓開嗎?
盧安達自2001年起採用自動升學政策,學生無論大考成績如何都能升學,該政策以人人都有機會受教育和控制輟學率為目的而生。政策立意良好,但是它引發的兩項負面結果不容忽視——首先,學業能力低下的學生升學後,課業跟不上,陷入越學越挫折的困境。其次,老師們認為學生無論表現如何都可以升學,導致教育質量日漸下滑。
今年(2021),盧安達教育部以改善教育質量為由,提出並採用新版升學政策——全國考試不合格的學生必須重讀直至達標。全國考試包含小學畢業考試(Primary Leaving Exams,簡稱:PLE)和普通水平考試(Ordinary Level leaving exams,簡稱:O’Level)。2021年參加全國考試的考生中有超過六萬名學生未通過考試,必須重讀。
新版升學政策引發當地社會熱議,討論重點在於批評新政策不完善,把懲罰當成補救措施,甚至將書讀不好的主因全部歸咎到學生身上。主流聲浪認為,新政策不能幫助學生脫離教育困境,它們擔心被制度排除在外的學生會因此輟學。盧安達教育部長烏瓦馬里亞(Valentine Uwamariya)回覆了人們的疑惑,他表示教育部也意識到新政策可能會導致輟學率上升,「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預防這種情況」。
盧安達學生面臨的學習困境
書讀不好,重讀就可以解決問題嗎?根據盧安達當地民意,答案是不行。重讀之所以被視為懲罰,是因為它忽略了影響學習成效的其他因素,一味地將書讀不好的原因簡單化,甚至縮小到只有一個原因,即學生本身。
2021年盧安達國家考試中,分別有25萬1906名學生報考小學畢業考試,12萬1626名學生報考普通水平考試。結果,約4萬4100名學生沒有通過小學畢業考,不能讀中學一年級;約1萬6400名學生沒有通過普通水平考試,不能升上職業學校的三或四年級。總計超過六萬名學生因沒有通過考試,不能升學,必須重讀。
光是「超過六萬名」這個數字就值得相關單位深入分析並探討——學生沒有通過考試是因為他們自己書讀不好、不努力,還是有其他因素導致他們無法努力呢?
疫情影響是最容易,也是最先聯想到的可能原因。2020年疫情大流行,盧安達學校為了避免大規模感染,自去(2020)年3月關閉校園,直至今年2月全面重新開放。將近11個月停校不停學期間,盧安達教育部推出線上學習課程,遏制教育不平等現象加劇。
但是,由於網路普及率、家庭經濟等現實因素,線上學習資源也無法直達最需要的學生手裡。由此看來,疫情在考前衝刺期間造成的負面影響,確實是影響學生考試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但是,核心問題另有其人。
盧安達政府知道提高教育水平能促進國家經濟繁榮,還有克服國家位處內陸又缺乏自然資源等先天劣勢,因此以發展人力資本為目標,訂定教育發展戰略優先著重科學、科技教育及ICT技能。盧安達的最終目標,是將自己打造成尖端知識經濟國家,以新技術與高級專業人才為動力,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在明確的教育戰略目標之下,教育相關基礎建設火速建設中,教育現場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卻是龜速進行中,這裡正是核心問題所在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布的一份盧安達教育研究報告指出,儘管盧安達兒童都能上小學,且就學率高達98%,但是只有71%的學生能完成小學教育。那麼27%的差距裡,存在哪些問題呢?首要是懸殊的師生比,盧安達小學師生比為1:62,過度擁擠的教室引發的負面影響,讓好好上學變成一種奢望。其次是性別限制,雖盧安達女孩也能上學,但是女孩輟學率較男孩高。而且,在技術、職業和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女性低於男性。
(示意圖。/ Photo by Emmanuel Ikwuegbu on Unsplash )
除了教學品質、性別限制,教學語言也是盧安達學生面臨的困境之一。自1996年至2008年,英語和法語在盧安達教學語言裡地位同等。但是,自2008年開始,盧安達政府宣布極具爭議的官方教學語言政策。
原本在2008年之前,盧安達老師使用盧安達語教小學生,四年級後改用法語教學;同年10月,盧安達政府要求所有學校改為全英語授課,而不是幾乎所有人都會說的盧安達語(kinyarwanda)。當時的時代背景是盧安達政府宣布法語不再是官方語言,盧安達教育部隨後也宣布英語是唯一教學語言。新政策規定學生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想要升中學必須使用英語通過小學畢業考試;中學和高等教育也是使用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盧安達語變成一門學科。
改變教學語言引起的震盪,不只影響學生,老師也無法倖免。
盧安達老師在全法語的環境求學,沒有能力立即切換教學語言。新政策頒布後,盧安達教育部在學期休假期間,為老師們開設加強英語速成班,政府期待他們能從2009年初開始使用英語授課。許多老師們為了不失去工作,額外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和假日去補習英文。2011年,盧安達政府再度修改教學語言政策,要求小學三年級之前都用盧安達語授課,之後再轉為英語授課。2018年世界銀行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盧安達全國僅有38%的老師擁有全英文授課的能力。盧安達政府也曾經從烏干達和肯亞聘請英語教師,但是數量不足以滿足龐大需求。2019年12月,盧安達政府地三度修改教學語言政策,這次要求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全英語授課。
自2008年開始至今,官方在13年內將教學語言政策改了三次,難道沒有人公開反對嗎?答案是不知道、不清楚。一份2010年發表的《盧安達的語言政策、多語言教育和權力》論文寫道:「任何公開反對政策的人都會面臨報復。政府面對民間提出針對政策的批評,持零容忍態度並且會迅速反駁。」
在任何情況下,轉換教學語言都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缺乏謹慎的執行計劃更是讓挑戰注定變成不可能的任務。通常,盧安達教育官員會通過一系列戰略規劃再做出政策決定。但是當時的盧安達總統內閣繞過程序,直接在2008年發布改變教學語言命令。結果,小學教師為了規劃課程必須翻譯舊法語教科書,費時費力。政府缺乏縝密計劃又一味執行政策,造成十多年後的現在,盧安達有44%的六年級學生是英語文盲,此數字在農村地區可能更高。當學生用自己不懂的語言參加重要的畢業考試,要如何考出理想成績呢?
除了語言之外,盧安達的技術與職業教育(TVET)方面也出現教師短缺的問題;再加上盧安達學校過分依賴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連帶影響教學品質低下的原因之一。當老師無能為力或是沒有合格老師時,學生更是難以掙脫困境。
對學生而言,重讀是學習推進力也是阻力
學習成果不佳是盧安達學生留級的常見原因。學校、老師和家長對「留級」寄予厚望,認為只要重讀就能改善學業表現。
部分老師認為,當學生知道自己必須達到特定標準才能進入下一堂課時,他們才會努力讀書;害怕重讀能驅使學生表現得更好。對於有些盧安達家長而言,不好好學習而留級的學生,不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是忘恩負義的孩子。一名盧安達家長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道:「孩子出色的學業表現是我們的驕傲,也是孩子對父母努力供他上學的回報。」
一名不具名的盧安達老師對於「害怕重讀有助於學習表現更佳」持相反看法,他投書媒體並表示留級會對學生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造成反效果。在教育現場,他發現留級讓學生在同班同學和同齡人之間被看不起,無法獲得足夠的尊重,甚至得忍受來自同儕的嘲諷。
在盧安達,留級學生通常會得到貶抑綽號,例如:「爺爺」、「班上的害群之馬」。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讓人難以忍受,有些學生會選擇轉學。另外,留級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讓學生對自己失去自信、失去學習動力。當學生被告知自己要重修一門科目或留級重讀是因為能力不足,他們心裡很容易因此萌生挫折感或厭惡感,最壞的情況是帶著自卑感過日子。
盧安達學業輔導員萬吉庫(Pauline Wanjiku)建議,留級或重修不該是強迫執行,學生應該要有選擇權。她說:「儘管學生自己可能了解重讀或留級的重要性,但是他的新同學並不了解,所以他們會繼續取笑他」。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問題都要解決
盧安達新版升學政策錯將把懲罰當成補救措施,引發社會熱議,批評它既不能幫助學生脫離教育困境,又有助攻輟學率上升之嫌。
盧安達教育部長烏瓦馬里亞透過媒體回應問題,他表示教育部也意識到新版升學政策可能會導致輟學率上升,「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預防這種情況」。至於重讀是否能夠有效改善教育質量,不宜過早下定論,仍需要時間觀察其成效。
在盧安達的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支持或不支持重讀都有其擁護者。其實,基於學生利益來做決定並無不妥,但是執行過程過度使用恐懼、焦慮來迫使學生進步,忽略其後果或是讓學生獨自承受後果,非常不應該!每個人能夠承受壓力程度不同,「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這種顯而易見的前提,應當儘早剔除。
檢視過大考失利後重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盧安達社會和有關單位應當聚焦回核心問題,例如性別限制、教育品質、師資短缺、教學語言等等該如何解決。正是這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直接或間接造成如今六萬多名學生在學習路上走得踉踉蹌蹌。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Emmanuel Ikwuegbu on Unsplash
本篇文章同時刊登在《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