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甘比亞交換生Ebrima:別人能做到的話,我相信我也可以
2015 Dec 21 認識非洲
作者:葉菀菱
你認識甘比亞嗎?
「我來跟你們說件有趣的事。曾經,有個台灣學生認真的問我:『甘比亞人是住樹上的嗎?』當時,我旁邊的甘比亞朋友聽到都快氣炸了,但我先順著他的話說:『對阿!而且你知道嗎,台灣駐甘比亞的大使也住在樹上,他的樹是最大的一棵喔!』沒想到,他竟然把我的話當真了,聽到了當場楞在那邊!但玩笑過後,我還是有跟他好好介紹甘比亞文化啦,畢竟你生氣了,反而錯過了可以跟人介紹甘比亞的好時機呢!」
坐在我們對面的是 wowAfrica阿非卡團隊這次採訪的對象,是目前就讀北科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甘比亞交換生Ebrima Nyassi。他正神采奕奕地跟我們分享這段趣事。
甘比亞,一個位於西非的內陸小國,全境被塞內加爾包圍、人口不到200萬,面積甚至小於台灣的1/3。許多人對甘比亞的印象仍停留2013年與台灣斷交後,也沒跟中國建交,於是成為海峽兩岸少數都沒建交的國家。整起事件中,我們所知是台灣的邦交國又少一個了,但當地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和台灣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好像通通不在我們接收資訊的範圍內。
(米白色區域為甘比亞,被塞內加爾包圍著。Photo Credit: Wikipedia)
這次,Ebrima將跟我們聊聊他觀察中的甘比亞、台灣,兩邊的相似或相異之處在哪?而我們又如何從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再重新了解這個國家。
秉持著「別人能做到的話,我相信我也能做到」的信念
事實上,在台灣讀土木工程前,Ebrima已在甘比亞念了兩年的新聞系。從小血液裡有著伸張正義因子的他,是甘比亞兒童保護聯盟(CPA)的分支——青年之聲(Voice of the young)的成員,常替人打抱不平。甘比亞政府鼓勵體罰,但他被打的時候不會哭,體罰對他來說沒有用。當他看到其他小孩無故被罰時,他會站出來跟老師抗爭,這讓他被處罰得更嚴重,但他從不屈服。他對人權的關心並沒有隨著長大消失,並成為甘比亞Peace ambassador(和平大使)的一份子。「這也是我之前選擇新聞系的原因。直到現在,我仍為人權而戰」。
而為什麼從記者轉換跑道,念看似毫不相干的理工科?Ebrima 表示來到台灣,對他來說「就像奇蹟一般」,從沒想過有機會來到這邊。那時,他本著要出國念書的動機,因此得到了申請日、韓、台等地方讀大學的機會。但日、韓的入學考試對他來說太難了。反觀台灣提供二十五個獎學金名額給甘比亞學生,入學標準上也沒那麼困難,於是就來台灣讀書了。
剛開始讀土木工程時他非常不適應,甚至一度有想要放棄的念頭。「第一次打電話給我媽,就告訴她我想回家了。」當大學所學的跟他之前學的完全不一樣時,Ebrima承認當時感到非常挫敗。儘管一開始面臨挑戰,但他抱持著「如果別人能夠做得到的話,我相信我也能做到」的信念,相信自己只是缺乏合適的方法。而現在看來,他已漸漸步上軌道了。「如果你不設限自己發展領域的話,才有機會變得更多元化」。
每個人的生活層次不同,沒有什麼好評斷的
其實,Ebrima 在4歲前於沙烏地阿拉伯長大,之後才回到甘比亞。Ebrima 的父母認為,身為甘比亞人,需要認識自己的文化。與大部分的甘比亞人相比,出生在中產家庭 的Ebrima 形容自己很幸運,他表示「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我很感謝上帝」。
以他們的話來說,就是「Black Winners(黑人贏家)」。但是,甘比亞的經濟狀況並不是長期持續處於穩定狀態,因此 Ebrima 的成長過程中,生活狀況、條件不斷地改變,並非總是處於衣食無虞的狀態。
(Ebrima Nyassi。Photo Credit: Ebrima臉書)
小時候家境較優渥時,舅舅會從美國帶回許多衣服給他,但媽媽會把衣服送給隔壁鄰居的小孩。「為此我還跟媽媽生氣,但她不准我在他們面前提起這件事,不讓那些小孩難為情。非洲父母有很多管教小孩的方式,有些父母只要小孩服從管教,但我父母選擇跟我溝通。」談到管教方式,Ebrima 轉為輕鬆的語調。小時候他是個調皮鬼,如果他跟別人打架,舅舅就在旁邊看,也不插手。「因為他知道如果我打輸了,我下次就不敢惹別人,這是我們的『自然生存法則』,也是我們長大要學習的一部分。」
不過,即使處在窮困的生活中,非洲人仍保有樂天知命的精神。Ebrima 表示,非洲人看待生活的態度是極其相似的,人們會習慣於周遭生活的一切,看似受生活所限,卻也是他們培養出的價值觀。
「如果我是窮人,我的鄰居也是窮人,大家都是窮人,就不會有人覺得奇怪。我們政府、組織有問題,但人民很棒;我們少有抱怨,知足的過自己的生活。大多數人仍在窮苦邊緣掙扎,但我們能活著、並有能力養活下一代,就該好好感謝上帝。」他以金字塔級別的例子為比喻:「這只是每個人生活層次不同,不需要去評斷的(You should teach your eyes not to judge)」。
台灣和甘比亞文化
說到台灣與甘比亞在文化上的相似處,Ebrima覺得,台灣社會大部分的人還是很保守的,尤其有關「羞愧」這件事。比如說,如果女孩在甘比亞被發現未婚懷孕,就像偷竊的行為一樣,會讓父母感到羞愧,至今仍如此。「會這樣的緣故,是因為我們社會受宗教及傳統觀念的影響(註1)。」Ebrima說。
台灣女生夏天一到,就會穿著短褲趴趴走,但甘比亞女生這樣做的話,會有人請她回家。甘比亞人認為男女有別,未婚男女最好別在白天約會,別無選擇的戀人們,只能晚上時偷偷見面。但現在情況有慢慢好轉,家人彼此間多了更多溝通的空間(註2)。受宗教及傳統觀念影響是好或不好呢?樂觀的Ebrima認為,這兩者都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力,學習如何保留正面的、捨棄負面的,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但談到台灣跟甘比亞不同的價值觀,在台讀書的 Ebrima 先從教育開始談起。
他覺得,台灣的教育制度讓學生只專注於他們所學的科目,卻少有其他專業的背景知識。舉例來說,學化學的人可能就只懂化學,卻對音樂、地理一概不知。另外,個性外向的他發現,台灣學生因為少了與人交流的經驗,容易顯得害羞、手足無措,往往被人讚美了,也不知如何反應。這情況尤其是他與台灣學生前往紐約,與當地學生互動時更為明顯。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認為這不是不好,但你很明顯的感受到缺乏(與人交流)那一塊。台灣學生應該讓自己置身多元環境中,學習與不一樣的人交流,才能攝取其他領域的知識。」
身為非洲人,有機會我一定要環遊非洲大陸,好好探索一番!
由 54 個國家組合成的非洲大陸,超過3000多種語言、11億多的人口分佈、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從埃及到南非的遼闊土地,每天新鮮事不斷。你可以說它是最年輕的大陸,因為聯合國統計,非洲的勞動人口在2035年後將超越中國,19歲以下的人佔了整個大陸的一半以上;你也可以說它擁有最古老的靈魂,因為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布希曼人(Bushmen),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多元的非洲視野:烏干達文化日。Photo Credit: US Army Africa)
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對非洲的想像卻是如此貧乏,說到非洲總離不開髒、窮、亂。Ebrima認為,大家經由媒體了解這個世界,會對於非洲產生單一的刻板印象,其實不難理解。曾修過新聞系課程的他,以媒體人的視角說:「這世界本來就是由商業運作而成的。新聞的重點就是要『新奇、有趣』才會有人要看。」身為一個人權運動者,他也同意媒體報導非洲髒、窮、亂的部分,畢竟這些都是真的,確實在發生。當人們看到非洲悽慘的狀況時,他們或多或少會湧起一股同情心,想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忙。
但同樣的,非洲也會發生新鮮有趣的事,上流社會的非洲人,甚至富有到你根本無法想像的程度,但那些畫面媒體沒有興趣會去拍。除了這些畫面畢竟不如悲慘狀況看起來「吸睛」以外,Ebrima再次一語道出他的觀察:「大部分的媒體已經對非洲有特定印象了,他們根本就不會想到非洲會有這麼多面向」。
訪談到最後,Ebrima說:「非洲的豐富多元真的超乎想像,」頓了一下,他眼睛發亮,隱藏不住興奮的語氣:「身為非洲人,有機會我一定要環遊非洲大陸,好好的探索一番!」
後記: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拋出許多問題,而是以大方向的問題起頭,Ebrima就能滔滔不絕地分享將他從小到大生長的故鄉。在他敘述的過程中,Ebrima並不避諱談及自己或甘比亞社會本身的缺陷,而是瞭解問題的本質後,以樂觀態度面對。就像一開始他所說的:「別人能做到的話,我相信我也能做到」,對自己不設限,努力拓展其他可能,或許就是我們在Ebrima身上學到最大的收穫。
(註1)90%以上的甘比亞人信奉伊斯蘭教。
(註2)Ebrima在講"There are more rooms for negotiation"時,調皮地將"room"發捲舌音,彷彿真的多了許多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Ebrima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