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植非洲展望世界時,台灣何去何從?
2015 Oct 26 認識非洲
作者:謝睿哲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一份 2050 年的環境展望報告中提出,2030 年至2050年,非洲經濟成長率可能高居世界榜首;人口增長比例,將成長 53.7%,其中,年輕人口將迅速增加,而對於這項擁有高發展前景的預測,中國大陸(簡稱「大陸」)早已深入非洲展開各項投資與合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統計,2013 年大陸對非洲的總貿易額,已高達 1564億美金,位居世界之首。而近期的中非投資論壇,大陸駐坦尚尼亞的經濟商務代表也於論壇上信心談話:「非洲有句諺語:『獨行可以走的快,但結伴才能走得遠。』中國將永遠做非洲人民可靠朋友與真誠夥伴。」
現在,讀者們必定相當好奇,大陸究竟有哪些投資策略呢?
根據大陸外交部資料顯示,大陸已擁有了 50 個非洲邦交國。其邦交策略的主軸精神為「互惠互利,先利己再利他。以企業化管理經營,目的為賺取最大利益」。簡言之,以不賠錢為原則。整體的投資佈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基礎建設:
大陸幾乎都派出國內的工程團隊建設。舉凡金屬、能源、交通運輸、學校、醫院、發電...等,都能見於各非洲國家。另外,在通訊建設方面,中興與華為的通訊網路,也已遍佈整個非洲大陸。
一方面,大陸得已將內需市場過飽和的情況,找尋了一個最佳出口;另一方面,也將掌握此些技術,使各國不得不傾靠大陸。換言之,大陸握有對非洲龐大的控制力。
二、商人投資:
大陸鼓吹諸多中小企業,於非洲從事批發、零售、餐飲與紡織等行業。同時,也鼓勵許多農民前往非洲發展,將國內次級品出口至各非洲國家販賣。此舉動,亦可將龐大內需市場外移至非洲。
三、提倡科技示範戶:
支持中國農戶到非洲開辦小型家庭農場。此模式,以「企業經營」的角度出發,主要耕種富含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以獲取最大利益。實行方法,通常是企業或個體戶,將農地使用權買斷,以取得土地使用權。此想法,一方面可以排除當地的政治、文化與語言等障礙;另外,也可以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以及減低人口壓力等功能。
然而,長年的投資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優勢與劣勢:
優勢
一、大陸的資金,往往透過「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中非發展基金」做出口信貸,提供給承建商或是投資者。因此,現金將存入託管帳戶並擬定基礎項目建設,待工程項目完成後,才會將此筆資金轉入企業帳戶。此目的,除了避免工款濫用,也能確保工程順利完工。
二、比起向世界銀行或是花旗銀行等貸款機構取得融資的西方企業,大陸企業較少面臨收入抵債壓力,擁有「時間優勢」,較能等候好時機。
劣勢
一、「透明度」。非洲國家的透明度參差不齊,而大陸企業也會面臨自身透明度的問題。雙方何以創造更完善的機制、更明確的組織架構,都將左右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二、大陸的技術、物流系統,皆尚需進一步的改善。而如何突破政治、文化、語言障礙,亦為觀察的重點。
三、非洲各國司法管轄與經營環境有若干差異。需有更明確的保障契約,確保各種投資順暢。
大陸與台灣在非洲的邦交策略迥異(台灣於非洲的邦交策略,請參考–《非洲發展援助中的台灣經驗:馬拉威的故事》)。然而,究竟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大陸策略較佳;亦或是近似於給予、教導為基本原則的台灣較好,就留給讀者自行判斷。
但是,奈及利亞經濟學家 Dambisa Moyo 曾表達:「要使窮國經濟成長,不能僅僅投入援助的資金,而要把資源分配到最有生產力的地方。」若以此觀點切入,大陸顯然更趨近於此模式。
若看完大陸對於非洲上的佈局,已令大家有種毛骨悚人的感覺,那我們再來看看大陸目前幾項於全世界的建設板圖計畫:陸上與海上的「一帶一路」建設計畫,其中海上絲綢之路亦抵達了肯亞;乘載著一帶一路戰略平台的「亞洲基礎投資開發銀行 (AIIB)」;於去年底正式動工,橫跨拉美的基建工程「尼加拉瓜運河」;以秘魯西邊的太平洋,連接巴西東臨大西洋的「兩洋鐵路」。還有太多難以數計的國家發展計畫已開始,或即將展開。
此刻,我想回頭問問大家:「看著對岸大陸,如此積極在發展時,台灣的未來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我們該怎麼開闢出一條屬於我們的路呢?」
我相信,這是一個極其難解,令誰都難以詳盡的問題,但唯有正視此些重要問題,才有真正改善的可能。
參考來源:好戲在後頭,中國的投資、非洲發展援助中的台灣經驗:馬拉威的故事
首圖來源: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