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總統訪敘利亞:給沙烏地阿拉伯探路還是凸顯獨立外交?
2018 Dec 22 認識非洲
作者:中東研究通訊
12月16日,作為阿盟成員國的蘇丹總統巴希爾訪問敘利亞,此舉不僅引起世界輿論熱議,也引發世人關於敘利亞能否重回阿盟懷抱的猜想。畢竟敘利亞內戰仍未完全結束,曾經支持敘利亞反對派的巴希爾仍靠向對敘利亞政府充滿敵意的沙烏地阿拉伯。巴希爾此行是為阿盟探路還是凸顯本國獨立外交?真心實意拉關係還是「內心呵呵」完成任務?
(上圖為蘇丹總統巴希爾。/ photo source : Wikipedia)
巴希爾不請自來!
巴希爾在訪問中強調蘇丹支持敘利亞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並不斷提及敘利亞國家的阿拉伯屬性,實際上彰顯出蘇丹作為中東邊緣國家的特殊利益訴求以及提升國家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強烈願望。此舉也反映出敘利亞局勢的基本穩定和中東國家間關係的微妙變化。
首先,敘利亞局勢的基本穩定是巴希爾訪問的必要條件和必然結果。自2015年9月俄羅斯出兵敘利亞以來,巴沙爾政府逐漸恢復實力、轉危為安,在盟友的幫助下先後取得德拉戰役、東古塔戰役的重大勝利,現只剩敘利亞西北部土耳其支持的少數反對派控制區無法收復,以及對敘利亞東北部庫爾德人佔據的領土無可奈何。控制著70%領土的巴沙爾政府已經被中東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社會接受為既成事實。那麼,敘利亞內戰爆發之時被「踢出阿盟」的敘利亞政府再被孤立於「阿盟大懷抱」之外就不合時宜。所以,敘利亞政府外交取得進展也是敘利亞地緣環境改善的標誌之一。
其次,沙烏地阿拉伯的內外困局和對敘政策的轉變對蘇丹的影響。眾所周知,沙烏地阿拉伯在阿盟中一直佔據盟主地位。蘇丹之前也緊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等國,支持敘利亞反對派。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變化,沙烏地阿拉伯逐漸放棄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既定政策,積極謀求自身在敘利亞的經濟利益。 4月東古塔戰役結束之後,沙烏地阿拉伯王儲小薩勒曼就表示不再謀求推翻敘利亞政府。 7月德拉戰役結束之後,甚至以色列都有意承認阿薩德為敘利亞合法總統,約旦政府也隨之重開納西卜過境點,與敘利亞實現了關係正常化。而當前沙烏地阿拉伯因卡舒吉肢解案陷入對外困局,對葉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也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國內的薩勒曼新政也無法取得進展。所以沙烏地阿拉伯急需改變當前不利的地區環境,暗中支持蘇丹總統訪問敘利亞釋放善意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沙烏地阿拉伯也意圖在敘利亞戰後重建中發揮作用。
最後,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地區角力成為蘇丹訪敘的客觀因素。伊朗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就派出大量軍事參謀和資金設備支持巴沙爾政權,在敘利亞擁有眾多利益關切。
隨著2015年伊核協議的達成,伊朗的地區影響力迅速擴大,成為威脅沙烏地阿拉伯地區領導權的最大敵手和全方面競爭對手。 「什葉派新月帶」的噩夢讓沙烏地阿拉伯意圖尋找任何機會以削弱對手,從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到打擊葉門胡塞武裝,都直接體現出沙烏地阿拉伯遏制伊朗的強烈願望。
當前敘利亞政府已不可能被推翻,努力實現與敘利亞政府關係的正常化以從正面尋求機會打擊伊朗成為最佳選項,而敘利亞政府也有意在戰後限制和排除伊朗在敘利亞的巨大影響。
(上圖為阿拉伯國家聯盟旗幟。/ photo source : wikipedia )
為什麼訪客是蘇丹?
當然,阿盟內部傾向沙烏地阿拉伯派系的國家不止蘇丹一個,為何蘇丹總統巴希爾成為2011年以來首訪敘利亞的阿盟國家領導人?這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蘇丹此前雖積極追隨沙烏地阿拉伯,但獲利頗少,此訪凸顯蘇丹尋求主動權和擴大影響力的強烈願望。首先,蘇丹雖然因為多年制裁和戰亂導致國家貧窮,但軍事力量較強,因此在沙烏地阿拉伯組成的多國聯軍中充當主力,幾年來蘇丹投入超過3.6萬人在葉門作戰,傷亡將近7000人。
和巨大的傷亡相比,沙烏地阿拉伯給予的石油美元回報顯得不成比例。
其次,隨著俄羅斯、伊朗陣營在敘利亞和整個中東地區的力量增強,蘇丹深感選沙烏地阿拉伯戰隊難以實現自身國家利益。於是,有意在沒有得到沙烏地阿拉伯明確支持的情況下訪問敘利亞,向俄羅斯陣營釋放善意,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在阿盟國家中的地位,也可與俄羅斯、伊朗、敘利亞拉近國家關係。
另一方面,蘇丹和敘利亞都面臨經濟重建的難題,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蘇丹南北方在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與矛盾,由此引發的兩次南北內戰讓蘇丹陷入動亂、貧窮和落後。 2011年蘇丹南北對立局面的形成就是蘇丹民族國家建構失敗的主要標誌。當前的蘇丹迫切需要國際支持和對外援助,而敘利亞自2011年以來國民經濟倒退幾十年,也急需進行經濟重建和外部支持。而且兩國都遭受長時間的西方經濟制裁,在反制裁方面可以進一步的展開合作和相互支持。
另外,巴希爾在訪問過程中強調敘利亞國家的阿拉伯屬性,也表明蘇丹希望通過宣示相同民族屬性來拉近兩國關係,這符合巴沙爾政府希望未來排除土耳其、伊朗在敘力量的長遠目標,也彰顯出蘇丹和敘利亞兩國對外部勢力干涉本國內政的不滿,自然受到歡迎和相互理解。
此外,蘇丹總統巴希爾的個人經歷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某些方面和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有相同之處。都是西方國家的眼中釘、都被西方國家指責,巴希爾還被國際刑事法庭通緝,西方主流媒體甚至在2005—2007年連續3年將巴希爾命名為「全世界最壞的獨裁者」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想通過蘇丹與敘利亞進行談判的話,那麼巴希爾無疑是最佳人選。再加上蘇丹地處非洲大陸內部,跟中東國家利益糾紛並不嚴重,所以由蘇丹和巴希爾兩個關鍵詞組成的牽線搭橋訪敘利亞隊伍就更容易完成任務。
結語
總之,蘇丹總統巴希爾訪問敘利亞彰顯出敘利亞局勢的基本穩定和中東國家間關係的微妙變化。沙烏地阿拉伯意圖通過蘇丹改善與敘利亞關係可能是此次訪問的直接推動因素,而此舉也是敘利亞地緣環境改善的標誌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敘利亞局勢逐漸趨於明朗,越來越多的原先敵視巴沙爾的域內外國家都在改變政策,積極謀求與敘政府改善關係,敘利亞國家很有可能在國家穩定之後重新被迎回阿盟。敘利亞政府的阿盟經歷(從被踢到開始重新融入)也從側面見證了叢林法則下的中東國際關係是如此的殘酷現實和變化多樣,國家利益始終是國與國之間交往變化的根本動因。
本文章獲得中東研究通訊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ID請搜尋:MenaStudies。
封面照片來源: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