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嫁給你愛的人!從《美國佬》出發,解構奈及利亞人眼中的成功婚姻圖景
2025 Nov 28 認識非洲
作者:wowAfrica阿非卡 內容總監 何佩佳
我開始深究奈及利亞人如何評斷一段婚姻是否幸福與成功,起因於閱讀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小說《美國佬》(Americanah)。書中關於拉各斯(Lagos)社會運作的兩段對話,它們讓我意識到奈及利亞的婚姻邏輯與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浪漫跟愛,有著本質的區別。
書中的某一段話直白地打破了愛情的優先順序:
"That girl never understood the first rule of life in this Lagos. You do not marry the man you love. You marry the man who can best maintain you." (那女孩根本不懂在拉各斯生存的第一法則。你不是嫁給你愛的人,你是嫁給那個最能供養你的人。)——摘錄自《美國佬Americanah》
書中的這段話則是揭示了婚姻的底線與離婚的邏輯:
"Look, The Zed, many of us didn't marry the woman we truly loved. We married the woman that was around when we were ready to marry. So forget this thing... If your wife has a child for somebody else or if you beat her, that is a reason for divorce. But to get up and say you have no problem with your wife but you are leaving for another woman? Haba. We don't behave like that, please." (聽著,The Zed,我們很多人娶的都不是自己真正愛的女人。我們娶的是當我們準備好結婚時在身邊的那個女人……如果你的妻子懷了別人的孩子,或者你打她,那是離婚的理由。但如果你站起來說,你對妻子沒什麼不滿,只是為了另一個女人要離開?Haba。拜託,我們不會這樣做。)——摘錄自《美國佬Americanah》
這兩段話點燃了我的好奇心。在奈及利亞主流社會眼中,婚姻似乎並非神聖的情感結合,而更像是一份功能性的社會契約。那麼,這份契約所認可的成功模樣究竟是什麼?它從何而來?又如何塑造了人們的行為與下一代的觀念?

(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小說《美國佬 Americanah》探討種族與身份,以及移民與歸屬感 。)
奈及利亞人眼中成功婚姻的構成一:生存的基石,當婚姻成為兩個氏族的聯盟
奈及利亞人對婚姻的這種實用主義看法並非源於情感的匱乏,而是源於歷史與生存的深層需求。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婚姻從來就不是兩個個體的私事,而是社會組織的基石。
這種觀念的根源在於「集體生存」。在傳統農耕與氏族社會中,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生存必須依賴於群體。因此,婚姻的主要功能不是滿足個人的浪漫幻想,而是為了延續血脈、增加勞動力,以及建立兩個家族間的資源聯盟。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對一段婚姻是否「成功」的認可,並不取決於夫妻二人是否在燭光晚餐中感到心動,而取決於這段婚姻是否穩固了家族的根基。這解釋了為什麼書中角色會說「你不是嫁給你愛的人」——因為愛是個人的、流動的、不可靠的;而供養和生育是集體的、穩定的、關乎生存的。
這種將「結構性功能」置於「個人情感」之上的價值觀,構成了奈及利亞婚姻觀的底層邏輯:個人的責任與榮譽必須高於個人的情感滿足。
奈及利亞人眼中成功婚姻的構成二:成功的模樣是根據劇本演出
既然婚姻被視為一份契約,那麼判斷其成功的標準,就是看簽約雙方是否精準地執行了合約條款。在奈及利亞社會眼中,成功的婚姻有著非常具體、可視化的模樣——那就是性別角色的圓滿履行。
這是一場寫好了的劇本演出,成功的定義在於演員是否稱職:
丈夫的成功模樣,必須是合格的「供養者(Provider)」。正如引文所述「嫁給那個最能供養你的人」。如果一個丈夫能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確保家裡的發電機有油、孩子昂貴的私校學費有著落,並能妥善應對大家庭源源不絕的財務需求,他在社會眼中就是一位成功的丈夫。至於他是否浪漫、是否與妻子有深層的心靈交流,那是不是必要條件。
妻子的成功模樣則必須是合格的「家庭管理者與生育者」。若能生兒育女(尤其是延續香火)、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並在公開場合展現對夫家長輩的尊重,她就是完美的妻子。
只要雙方都扮演好了各自的劇本,婚姻就被社會蓋上「成功」的印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美國佬 Americanah》中,「為了另一個女人離開」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愛已逝」並不是角色失職,它不構成違約;反之,「妻子懷了別人的孩子」(破壞了血統純正的生育角色)或「丈夫家暴」(破壞了保護者的角色),才是違反契約、構成離婚的合理依據。

( 奈及利亞社會眼中的成功婚姻有著非常具體、可視化的模樣——那就是性別角色的圓滿履行。 相當於是一場寫好了的劇本演出,成功的定義在於演員是否稱職。 /Photo by Kyle Head on Unsplash)
奈及利亞人眼中成功婚姻的構成三:族群的側重,伊博人的嚴苛與約魯巴人的和諧
雖然功能性契約是共識,但奈及利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族群對於「成功」的側重點有著微妙而顯著的差異。
伊博文化(Igbo):嚴苛看待血統與背景
對於伊博人來說,婚姻成功的核心在於「血統的純正」與「家族遺產的保護」。因此,在進入婚姻前,伊博家族往往會進行背景審查。
最典型的例子是對「歐蘇 Osu」階級的排斥。歐蘇在傳統上被視為獻給神靈的賤民,是一種帶有宗教與社會汙名的身分。即使一對現代伊博年輕人在城市相愛,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令人稱羨的財富與社會地位,這些個人的光環都無法洗刷「歐蘇 Osu」的印記。一旦家族長輩在秘密的背景調查中發現對方祖上有此血統,或者家族中有精神病史,這段婚姻通常會被強行終止。
在伊博人的成功定義裡,家族遺產的無汙點延續遠比年輕人的短暫愛情重要得多。一個「成功」的婚姻,首先必須是「乾淨」的。這種對背景的執著,體現了集體榮譽對個人選擇的絕對壓制。

(照片中的是奈及利亞伊博族(Igbo)的新郎和新娘在傳統婚禮上的穿著。/ Google Gemini)
約魯巴文化(Yoruba):強調社會運行和諧
相較之下,對於約魯巴人來說,婚姻成功的核心更側重於「社會秩序的展示」與「和諧」。他們非常看重公開場合的體面與禮數。
這在約魯巴傳統婚禮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儀式上,新郎及其家族的男性成員,必須在眾目睽睽之下,向新娘家族的長輩行「五體投地」的大禮(Prostration / Idobale)。這不僅僅是禮貌,更是一種公開的契約確認:承諾順從長輩、尊重既有的社會階層與秩序。 同時,婚禮通常會有專業的主持人(Alaga)來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的禮數與歡樂氣氛。如果儀式中出現爭吵、冷場或失禮,這被視為婚姻失敗的預兆。對約魯巴人而言,和諧、有禮、符合階層秩序的運作,且在公眾面前維持了雙方家族的體面,才是婚姻成功的面貌。

(照片中的裝扮是奈及利亞約魯巴族(Yoruba)傳統婚禮中新郎和新娘在傳統婚禮上的穿著。/ Photo by Tope. A Asokere on Unsplash)
奈及利亞人眼中成功婚姻的構成四:代價與沉默
這種高度重視外部功能和社會評價的婚姻觀,造就了一種獨特的家庭動力:低滿意度與高穩定性的並存。
許多觀察發現,與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相比,奈及利亞夫婦可能在主觀上並不感到「快樂」或「親密」,但他們的婚姻卻異常穩固,離婚率相對較低。根據奈及利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奈及利亞的正式離婚率極低(部分數據指出僅約 0.2% 至 0.3% 的已婚人士選擇合法離婚),這與西方國家(如美國)高達 40% 至 50% 的離婚率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正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康拉德(Conrad Kottak)指出,這種數據往往掩蓋了大量的「空殼婚姻」現象——即夫妻之間雖無情感交流甚至長期分居,但是為了規避離婚帶來的巨大社會汙名與家族壓力,他們選擇維持法律上的婚姻關係。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堅持」正是社會所讚許的品格。
這突顯了一個事實:維繫這些婚姻的主要動力是責任感和避免社會排斥。
為了維持那個社會認可的「成功模樣」,夫妻往往學會了壓抑內心的情感需求與衝突。許多丈夫將這種狀態稱為「內心的平靜」——只要家裡沒有爭吵,飯菜準時上桌,孩子健康成長,這就是他們渴求的成功。他們可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像是高效的合作夥伴,溝通內容僅限於孩子的學費與親戚的禮尚往來,卻鮮少觸及內心的感受。
正如書中角色所言:「Haba. We don't behave like that(拜託,我們不會因此而離婚)」。
對於許多人來說,離婚帶來的社會汙名——被視為家族叛徒、失敗者或不負責任者的羞恥感——比忍受一段無趣但功能健全的婚姻要可怕得多。他們選擇了穩定,代價是情感的沉默與壓抑。

(對於許多人來說,離婚帶來的社會汙名,比忍受一段無趣但功能健全的婚姻要可怕得多。/Photo by Dimitra Peppa on Unsplash)
奈及利亞人眼中成功婚姻的構成五:代際的迴響
這種觀念不僅影響了人們的選擇,也深刻地影響了下一代看待愛的方式。
孩子們在這種「功能性家庭」中長大,他們觀察到的父母關係是合作夥伴,而非靈魂伴侶。他們看到的愛,不是擁抱、親吻或「我愛你」的語言表達,而是父親按時繳納的帳單,是母親每日準備的飯菜。他們學到的是:愛是行動,是供養,是照護。這種成長環境可能導致下一代在面對戀愛和婚姻時,往往會不自覺地繼承父母的實用主義。當面臨「心動的對象」和「條件好的對象」之間的選擇時,他們傾向於選擇後者。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愛是易碎的、奢侈的、甚至危險的;而「維持」才是婚姻永續的真相。
在廣受好評的奈及利亞電影《伊索肯》(Isoken, 2017)中,三十四歲的女主角 Isoken 面臨著經典的抉擇:一位是家族眼中的完美對象 Osaze——富有的成功商人,能提供頂級的物質保障與穩固的社會地位,即完美的「供養者」;另一位則是她真心感到靈魂契合,但在文化與條件上被視為風險的白人攝影師。電影中母親對完美對象Osaze的強力推崇,精確地反映了這種實用主義邏輯:「愛不能當飯吃,但 Osaze 能給你一生無憂的穩定。」女主角 Isoken 在兩者之間的痛苦掙扎,正是新一代在潛意識中繼承的實用主義與個人情感渴望之間的拉扯。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美國佬 Americanah 》中的對話如此刺耳卻又如此真實。它揭示了在拉各斯乃至許多奈及利亞社群中,婚姻是一場關於生存與榮譽的博弈。雖然現代化與西方觀念正在衝擊這種傳統,但在集體生存的邏輯下,責任往往比激情更接近他們心中認可的「成功」的本質。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Chidy Young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