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慢慢來、另類閱讀空氣?久居烏干達遇到的趣聞與怪事
2021 Aug 31 認識非洲
凡事慢慢來、另類閱讀空氣?久居烏干達遇到的趣聞與怪事
摘要:在異地生活一定會體驗到各種文化和經歷,其中總會有新的衝擊和挑戰。我在烏干達生活已經快兩年了,這兩年以來出現了許多啼笑皆非、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事情,我決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要分享的不是衛生情況欠佳,偶爾缺水缺電這些無可避免的生活問題,而是日常生活中看似細微但令人詫異,甚至抓狂的各種事情。
作者:小非象
在異地生活一定會體驗到各種文化和經歷,其中總會有新的衝擊和挑戰。我在烏干達生活已經快兩年了,這兩年以來出現了許多啼笑皆非、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事情,我決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要分享的不是衛生情況欠佳,偶爾缺水缺電這些無可避免的生活問題,而是日常生活中看似細微但令人詫異,甚至抓狂的各種事情。
故意不尊重別人的時間?不是的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烏干達緩慢的步伐、悠閒的生活態度。我覺得「慢」這件事的出現源自很多不同原因,但是要認識烏干達的慢文化必須從時間觀念著手分析。
我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烏干達人自己沒有非常緊急的理由讓他們需要快速做事,甚至以為其他人也一樣,所以可以慢慢做、慢慢等。他們每天的行程不會排山倒海地滿出格,根本沒有既定的行程表這回事。
相較於烏干達人,我們香港人很有衝勁,而且手腳俐落、做事有效率,說是工作狂也不爲過。一停下來,便覺得浪費時間。但是,當我們想得再深入一層,究竟「浪費」時間是一個什麼概念。是因為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所以某些時間用得不理想便為之浪費嗎?「浪費」了一小時看電視劇,等於失去了本可用來處理公事的一小時;「浪費」了三十分鐘等待遲到的朋友,就失去了原本可以用來處理生活瑣事的三十分鐘。
舉個例子說我的房東,他就是一個從來不準時的人。不是遲到三十分鐘或一小時,而是答應了星期二會來幫你修理天花板與水塔,星期二不會出現,星期三打電話給他也不回,星期四發簡訊給他,他就隨便推搪理由並說下星期一一定來幫你修理,下星期一他也不會出現。像這樣延遲一、兩個星期,導致我家裡每次有事需要修理,都得花上一至兩個月才能處理好。我覺得他很不尊重我的時間。每次約好之後我都得一整天在家等待他,難道我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嗎?多次交手後我終於知道,沒錯,他的確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在他的時間觀念中等待別人出現是很正常的,他也不明白我在生氣跟投訴什麼。
(一年前家裡的天花板和水塔需要修理,明明兩星期就可以處理好的事情,但是房東每次到了約定好的時間都沒有出現,工人們也是來了好幾次才把所有工作處理好。最後,修理工程用了兩個月才完成。/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有個朋友是學校校長,很多當地學生希望可以直接跟他對話,尋求學業上的意見和指導。
學生們會問:「我星期三來找你可以嗎? 」我朋友回答:「可以,星期三我大概下午二時至三時有空,你這段時間來找我吧」。星期三來到了,學生沒有出現。學生在星期五的時候發簡訊給校長說:「我昨天來找你,你怎麼不在呢?」我和朋友都摸不著頭腦,跟你約好時間你不出現,卻在另一天突然找上門,難道我們要全天候在這裡等待你出現嗎?為什麼不能在預約好的時間出現呢?
上述兩種不遵守預約時間的行為,在我們眼中看來是不尊重對方時間,只在意自己的方便。其實,這是烏干達人在社區交流和朋友相處間的文化。大部份人在村落長大,沒有什麼急切的事情會把每天的行程表堆滿滿。朋友和鄰居之間,特別是住在同一條村落的,有空便到對方家中作客,喝杯茶、聊聊天,輕輕鬆鬆地渡過一整個下午的時光。
烏干達的好客文化,再加上當地人與人之間比較親密,沒有什麼「私人空間」的概念,導致我們這些外地人覺得自己緊密的行程表沒有被尊重。
(村子裡左鄰右里不需要什麼事都先約好時間,有空就聚在一起聊天、玩牌。大概對這些人來說,需要按照約定好的時間出現不是正常的做事方式。/ 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對於烏干達的休閒文化可說是又愛又恨。
我享受在東非四年來的生活,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放慢腳步,讓我每天都有喘息的空間。在香港,所有東西都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到了一個為了快而快的地步,好像沒辦法好好細味生活、活在當下。每個人的理想步伐不一樣,也有一部份烏干達人的步伐實在太慢了,令我日常生活中出現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現在我學會了提醒自己「對方並非有意不尊重我的時間,只是他們不認識我的時間觀念」。
另一方面,我也不羞於提出我的意見,甚至是指證別人的錯誤。在情況許可時特別是在工作上,我也開始對人有比較高的要求。例如我的同事以前開會會遲到三十分鐘,現在遲到五分鐘而已,實在是一大改善!
(公司的開會情況一年來大有改善。雖然遇到全體職員會議,所有員工由全國各地來到首都聚首一堂,難免又會出現遲到的情況。圖中的這個全體會議和訓練日,延遲了一小時多才開始。/照片由作者提供)
餐廳服務生快速收拾桌面其實是為客人好
在烏干達的餐廳用餐也會遇上奇怪事,不是因為食物,而是客人開始用餐之後服務生會迫不及待地把碗碟餐具拿走。這是整個烏干達唯一一件做得很快的事情,也是與當地慢文化最衝突的地方
我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的餐廳用餐,用餐完畢服務生都會來幫客人清理桌面,但是不會快得像在暗示你趕快離開餐廳。烏干達的生活步調非常悠閒緩慢,所有事情都發生得如此慢條斯理,這讓烏干達餐廳服務生急於把碗碟拿走的速度變得特別顯眼。
為什麼偏偏只有用餐後收碗碟的速度像光速那般快呢? 我詢問過許多人,包括餐廳服務生的意見,最終得出以下結論:在烏干達用餐完後的餐具被視為不乾淨,留在客人的飯桌上是不禮貌的,所以要盡快收走。若餐廳環境不夠乾淨的話,食物殘渣留下來會吸引蒼蠅或者其他昆蟲,盡快在用膳後清理餐桌其實是禮貌的舉動。
不過我覺得這個文化習慣有點過分,因為很多時候我根本還沒吃完,服務生就迫不及待地走過來問我是否能收走碗碟。我本身是吃飯很慢的人,吃到最後一點點可以用十多分鐘才吃完。在這十多分鐘內,我會被不同服務生至少問了三、四次是否要幫我收走碗碟?非常影響我和朋友的聊天時間呢!
更誇張的是,我朋友才吃了半盤飯菜之後,稍為離開餐桌一下,因為看到餐廳內有認識的朋友所以上前打招呼,誰知回來後整盤菜已經被收走!朋友氣得七竅生煙,因為他當時餓極了。餐廳上菜花了差不多一小時,等待一小時之後只吃了好幾口的飯菜在一秒鐘內被拿走。
烏干達餐廳在做不同事情上的效率差別也太大了吧!
雖然真的很討厭餐廳迫不及待地把食物拿走,但是這也是一個容易誤解別人行為的例子。很多時候即使我不喜歡別人的文化或行為,背後通常也有合理的解釋。要不是嘗試找出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發現其實餐廳服務生是出於好意。我們很有可能又給別人冠上「這個文化出現不尊重顧客的行為」,如此倉促且不正確的結論。
(烏干達的餐廳。/ 照片由作者提供)
(在烏干達生活兩年多的經驗裡,我發現不論在什麼類型的餐廳,本地的、高級的、外國的,所有服務生都會光速收起你吃完或者未吃完的碗碟餐具。/照片由作者提供)
在烏干達生活一定要學會的溝通技巧
我在烏干達遇到的溝通困難與語言能力無關,而是兩種極端情況——當地人有時候說話太過婉轉,讓人難以理解他們真正的意思;有時候太過簡單直接。
由於烏干達人說話很婉轉、很不直接,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學會聽懂對方真正意思。例如我公司同事不喜歡為上司帶來壞消息,不能夠答應或者做不到的事。他們都會跟你說「好的沒問題」或「可以的,明白了」。這些看似很清晰、直接的對答,其實非常需要聆聽者自己加以揣測和分析。溝通技巧不止於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明白字裡行間的真正意思。現在的我在這個技巧上進步了不少,視乎工作項目的情況和同事當時對答的語調和表情等等,我大概可以 90% 猜得出對方真正意思。還有當他們在特定情況下說可以時,其實不會成功完成工作項目。當我發現對方在「說謊」的時候,只能試著用各種方法引導對方幫忙完成工作或另覓解法。
同時,烏干達人的溝通方法也很簡單直接,你問什麼他答什麼,完全不會多一步估計你下一條問題是什麼,或者需要什麼其他資訊等等。以下是兩個真實例子的對話,事後看起來我們都可以當作笑話來娛樂大家,但我和當事人的經歷絕對是非常令人憤怒,而且當下百思不得其解。
《例子一:在餐廳找洗手間》
我:「這裡有洗手間嗎?」
服務生:「有」。
停頓2秒。
我:「可以告訴我洗手間在哪裡嗎?」
服務生:「可以。」
又停頓2秒。
我:「你可以現、在、給我指出洗手間在哪裡嗎?」
服務生突然清醒過來,並說:「哦,現在嗎?當然可以!」
如果大家仔細再閱讀一次上述真實案例,你會發現服務生沒有錯的,他準確地回答我每一條問題。但是,通常服務生的會在聽到第一條問題後,馬上給你指出洗手間在哪裡。從此我學會在烏干達跟人溝通,問題必須簡單直接,甚至是用指令式的方法提出要求,例如是「洗手間在哪裡? 」或者直接說「請指出洗手間在哪裡」。只要提出要求時態度良好,對方不會覺得你沒有禮貌。這麼做總好過需要問三條問題才找到洗手間的位置!
《例子二:朋友幫忙舉辦學校嘉年華》
我朋友在一所學校做義工,幫忙帶領學生和協助舉辦嘉年華。他找來了不同年級的學生幫忙不同項目,包括了全學校最成績優異的學生,這位學生幾乎是全國公開考試中頂尖分數的學生。在嘉年華當天,我朋友赫然發現音響器材沒法運作,他便找來那位最優秀的學生了解事情。
朋友:「我不是讓你負責檢查音響儀器嗎?」
學生:「對。」
朋友:「所以呢?」
學生:「我檢查了。」
朋友:「那所以呢?」
學生:「檢查完了,發覺音響儀器有問題。」
所有人 dead air 10秒。
以上全部是真實對話,我沒有刻意製造戲劇效果。很多烏干達人都只注重字面上的溝通和要求。你叫他檢查儀器,沒有告訴他儀器有問題要回來向你匯報,那麼他就只是進行「檢查」這個動作,因為你沒有要求他進行「匯報」。
不喜歡書寫和閱讀
在工作文化方面,我發現烏干達人著重口述多於書面溝通,很多時候沒有白紙黑字的對話記錄。
我當然明白每個人接收信息的最佳渠道不同。有些人最善於透過聆聽學習,有些人喜歡視覺上的衝擊,也有人需要身體力行親身嘗試過才會學習得最快、記得最清晰。可是職場上的溝通和要求不一定能夠因個人喜好而調節,很多重要事情都必須清晰記錄下來。烏干達注重親身或電話溝通的文化之中,我看見了很多因為沒有記錄而出現的不必要爭執。
我和同事在討論工作事項時發生過不只一次,大家會因為不記得上一次會議結論,需要再花時間重複討論,甚至出現爭執。我在現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兩年,一年前才開始有會議紀錄,這個要求和習慣也是我首先提出的。到現在,會議紀錄習慣養成已經沿用了一年多,仍然並非所有同事都習慣把每次星期一會議的內容記錄下來,在其他專案會議中也只有我記錄事情並把檔案發給所有人。
其實如果大家都清楚記得自己說過的話,不喜歡用紙筆或電腦記錄的話,我也沒有太大異議。但是,根據以往兩年的工作經驗,人類的記憶力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為了避免同事之間再出現不必要的磨擦,我還是自私地以保護自己為由,繼續寄出會議紀錄。
(烏干達職場文化裡甚少用書面溝通,特別是教育程度比較基本的初級員工,不論是進行產品教育或者討論重要議題,都是用口述而已。然後就靠大家的記憶,把需要推行的事項落實。/照片由作者提供)
烏干達人不喜歡書寫和閱讀的習慣並非只能在職場見到,日常生活中也能見到。
我朋友負責一項中、小企業投資項目,有興趣的人可以提交申請書和計劃書申請投資或資助。要是這類型的項目在香港出現,大家都懂得到官方網站查閱所有有關資料,仔細閱讀申請準則和條款。可是在烏干達,我朋友收到許多申請者來電詢問,問的問題絕非網上找不到的資訊,全部是非常基本的,例如如何申請、申請截止日期等等。如此基本的資訊都不懂得自己尋找,我朋友很擔心這些中、小企是否真的能夠順利推行或保持公司運作。
我深信不少香港人和我一樣,特別是性格內向的都不喜歡電話溝通,透過簡訊或電郵等書面渠道溝通對我們來說比較舒服。但是,烏干達電話網路訊號出奇地差,這讓我仍然偏好使用書面溝通。
這一年多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公司容許我們大部份時間在家工作,少了在辦公室面對面溝通的機會,許多事情只能透過電話與同事溝通。但是,當地有些人的英語口音已經比較難聽得懂,再加上電話網絡有時候不順暢,電話溝通過程非常不順利。例如某天我開了一個小時的會議,當中我大概停頓了六至七次,向對方詢問「你聽到我說話嗎?我好像聽不到你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書面會議紀錄了,我根本連對方在說什麼都聽不到。
天呀,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為什麼用電話溝通都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 !
所有文化都有改善的空間
難道烏干達的生活和文化有那麼差嗎?好像都在說關於烏干達的壞話?我不會老土的跟你說:所有文化都有背景和原因,所以外人都不可以評論。難道一些古老的文化容許一夫多妻制,或者一些住在偏遠地區的非洲民族仍然有進行女性生殖器官割禮的文化,我們也要說「這是別人的文化,我們要尊重」嗎?
尊重是需要的,但是沒必要百分百認同和接受。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好處和壞處,長年在不同國家居住下來,我學習到的是,如何分辨對錯好壞、如何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接受新事物、如何在善意的基礎上改善或拒絕人。在文化不認同的部份,我學到理解和求同存異的真正意思。
即使在烏干達生活上有很多奇異,甚至令人氣憤和沮喪的事情發生。但信不信由你,我還是很喜歡在這邊的生活。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Ayo Ogunseind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