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還要生那麼多?在非洲,高生育率其實是攸關生存的理性博弈
2025 Nov 26 認識非洲
作者:wowAfrica阿非卡 內容總監 何佩佳
根據聯合國 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國家絕大多數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如尼日、索馬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國,其生育率均在 6.0 以上 。這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僅約 1.5 的生育率形成了強烈對比 。
面對這樣的數據,外界往往輕易地將其歸因於「傳統文化」或「觀念落後」 。然而,若我們深入剖析非洲家庭面臨的真實處境,會發現這絕非單純的文化偏好,而是在特定極端環境下,為了延續家族與確保生存所做出的理性博弈 。
高生育率是在匱乏環境下的理性博弈
在資源匱乏且缺乏制度保障的環境中,生育孩子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決策。與其說是「想生」,不如說是「不得不生」。
與已開發國家不同,非洲許多高生育率國家缺乏有效的社會安全網 。在尼日、馬利等國,由於醫療資源不足,嬰幼兒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這種高度不確定性下,家庭面臨著殘酷的生存算計:如果預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那麼生育更多孩子就不是一種貪婪,而是為了確保至少有足夠的後代存活以延續家族的避險策略 。家庭必須透過「多生」,來對沖死亡的高風險。
在以農村為主的經濟體中,孩子是重要且唯一的養老金與勞動力。孩子從小就能參與放牧、取水、耕種 。更關鍵的是,在沒有國家養老金或醫療保險的情況下,子女成為了父母晚年唯一的經濟和情感支柱 。生孩子,就像是窮人為自己購買的「保險」與「長照服務」 。多生一個孩子,等於多一份未來的勞動力與養老保障。
正是因為多產能帶來勞動力與家族興旺,社會文化才演化出對「母職」的高度推崇。在許多非洲社群,女性的社會地位直接與子女數量掛鉤 。多產被視為榮耀與成就,因為這代表她為家族創造了財富(勞動力) 。反之,缺乏子女的女性可能面臨婚姻解體與社會邊緣化的壓力 。 但是,這種對母職的歌頌,本質上是結構性壓力的糖衣包裝。社會給予女性崇高的生育地位,卻沒有任何制度支持來分擔養育的巨大成本,這使得高生育率成為貧困與缺乏保障下的理性生存策略 。
肉眼可見的生育率兩極分化
儘管上述生存邏輯行之有年,但隨著非洲大陸的現代化進程,生育模式正出現顯著的兩極分化 。這一變化清楚地揭示了:當環境改變,「理性」的定義也會隨之改變。
對於受過教育或生活在城市的新世代非洲女性而言,傳統的生育邏輯正在瓦解 。在城市中,孩子不再是幫忙農耕的免費勞動力,而是需要高額教育與生活投入的「成本」 。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開始意識到巨大的機會成本:多年的生育與全職育兒將直接犧牲職業抱負與經濟獨立 。因此,她們傾向延遲初婚並減少生育數量,將重心轉向提升子女的教育品質與自身的個人成就 。對她們而言,少生優生才是新的理性選擇。
數據佐證了這種分化。北非(如突尼西亞、摩洛哥)與南非的總生育率(TFR)已顯著下降,南非甚至降至 2.27,接近世代更替水準 。這顯示出經濟發展與避孕普及的成效。 然而,在薩赫爾地區(如尼日、馬利),生育率依然高於 6.0 且下降緩慢 。這並非她們固執,而是因為在那些地區,結構性貧困依然存在,社會安全網趨近於零,女性教育水平低落 。在那裡,「多生」依然是確保生存的唯一途徑。
唯有建立安全網,才能讓生育回歸「選擇」
非洲高生育率的兩極分化,實質上是結構性壓力與個體選擇權之間的拉鋸 。
一方面,城市化賦予了女性更大的自主權,讓她們能權衡機會成本,選擇少生 。另一方面,在廣大的貧困地區,多生孩子仍是家庭應對高死亡率與缺乏保障的剛性需求 。
因此,若想改變這一現狀,我們不能止步於呼籲「改變觀念」或貼上「文化落後」的標籤 。真正的解方在於改善公共衛生、教育,並建立可靠的社會安全網 。唯有當國家能提供養老與醫療保障,當孩子不再是家庭唯一的保險單時,多生孩子的「生存策略」才有可能真正轉變為基於情感與個人意願的「生育選擇」 。
深入而言,女性的生育抉擇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遠不止於生存與發展的取捨。每一項決策,可能是考慮了家族期待、情感連結、文化信仰、以及當地醫療資源可及性等因素後所進行的多維度權衡。 唯有放下簡化的標籤,例如「窮人多生是文化落後」,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模式中,每一個母親為家庭和自我所做的取捨。

( 女性的生育抉擇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遠不止於生存與發展的取捨。唯有放下簡化的標籤,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每一個母親為家庭和自我所做的取捨/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CDC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