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理想來台求學,勇於挑戰異文化的聖多美普林西比留學生
2016 Dec 05 認識非洲
作者:Tracy Chen
來到輔仁大學華語文中心,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非洲學生抱著課本從二樓的教室走下來。他們和一般台灣大學生過著一樣的校園生活,但很多時候卻是孤身一人或自成一群,鮮少與台灣學生交流和互動。
在輔仁大學的非洲留學生均來自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和聖多美普林西比這三個台灣邦交國,他們拿著外交部台灣獎學金來台灣學習一年中文和四年大學。來台灣之前,他們在本國經過筆試及面試,官方再以考試成績和申請動機與目的等等條件來篩選資格。也因為拿著外交部台灣獎學金的關係,學生海外求學時還得背負著國家形象的責任,缺課時數、考試成績等等都會受到一定的規範和限制,相對來講自由度不是那麼高。
(本次受訪的兩位聖多美留學生: 左為蘇安娜、右為羅蕊絲/ 圖片來源:Tracy Chen 攝)
羅蕊絲 (Laurice Carvalho) 和蘇安娜 (Sofia Ferreira) 兩位來自聖多美普林西比(以下簡稱聖多美)的學生,懷抱著理想來台灣唸書,目前是輔仁大學華語文中心的學生。聖多美是一個坐落在幾內亞灣的非洲島國,由聖多美 (São Tomé) 和普利西比 (Príncipe) 兩個火山島組成。面積僅有三十六分之一個台灣大。因為曾被葡萄牙殖民的歷史關係,聖多美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信仰也以天主教為多主。台灣和聖多美於1997年建交,目前有許多台灣人在聖多美工作和生活,還有台灣醫療團在當地協助做一些疾病的防治和治療工作。
聖多美的高等教育不足,全島只有三間大學,許多學生選擇出國深造,羅蕊絲就是其中一位。羅蕊絲喜歡台灣人的友善,因為聖多美的台灣人留給她良好的印象,她希望能藉著在台灣學習的期間,更了解台灣文化。有別於在聖多美土生土長的羅蕊絲,蘇安娜小時候就跟著雙親移居葡萄牙,她是個勇於嘗試新鮮事物的女孩。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蘇安娜認為中文是一個可以賺錢的語言。她認為語言學習脫離不了文化,在台灣留學可以幫助她學習中文。
(聖多美普林西比的國旗/ 圖片來源:wikipedia)
學習中文的艱辛歷程
輔仁華語文中心和普通台灣大學學制不同。華語文中心的就讀時間為一年四個學期,一個學期有三個月。以春、夏、秋、冬這樣四季的概念來劃分學期,所以每個學期的班級也被稱為季節班。每個學期的結尾都會有期末考試。大概讀到第三本教材的時候,就可以參加TOCFL test(華語文能力測驗)了,該測驗的分數也會成為她們申請大學的一項指標。
說到學習中文最困難的地方,羅蕊絲和蘇安娜認為是拼音的拼寫和理解句子。輔仁華語文中心同時教授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發音和寫字方法都有自編的教材和配備相關的師資,學生自由選擇欲學習的系統。羅蕊絲和蘇安娜學習的都是拼音,對於從小就接觸過各種語言的她們來說,學習漢語拼音很容易和英文字母搞混。寫漢字反而容易些,只要一筆一筆慢慢寫就行了。其次最困難的是考試,譬如考聽力的時候需要全神貫注,一不留神可能就得抱鴨蛋回家了。了解每一個中文字的意思並不難,難的是看懂一整句話。有的時候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作答。例如:「一個學生在2014年來到台灣,現在他結束了兩年的學習,請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國?」這個問題翻譯成中文之後通常會回答2016年,但答題者必須考慮到這個學生拿到的獎學金是五年的,因此正確答案是2019年。
留學生的生活圈困境
除了非洲學生以外,輔大華語文中心還有來自印尼、秘魯、美國、德國、意大利、韓國、日本、泰國、越南等國的學生。羅蕊絲和蘇安娜很喜歡不分國籍的朋友們混在一起玩,藉此學學其他語言,像是法語和西班牙語等。曾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歷史背景,讓聖多美與巴西兩國在語言及飲食方面極為相似。但在傳統文化和習俗上,她們還是認為自己更像一個非洲人。對於歐洲,她們提及有些聖多美人對歐洲的一點好感,來自於它們對聖多美的經濟援助以及提供獎學金。這些收穫和比較都是羅蕊絲和蘇安娜來到華語文中心,遇到這麼多國家的朋友之後更加深刻體會到的。
羅蕊絲和蘇安娜很希望藉由語言交換的方式認識更多台灣人,互相學習又增進友誼,但是她們缺乏機會也沒有管道。台灣學生害羞,不太敢用英文和外國人交流;這個情況在聖多美也是一樣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主動認識各個國家的人。再加上台灣人普遍對非洲很陌生,有時候在捷運上碰到給她們拍照的人,或是直接上前摸她們頭髮的小孩,儘管對方或許是出於好奇心,但是這些行為都讓她們感到不太舒服。甚至當她們表明自己來自聖多美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國家在哪裡。羅蕊絲和蘇安娜希望華語文中心可以多舉辦一些和台灣大學生交流的派對或是出遊活動,讓大家互相了解彼此和交朋友,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及朋友圈都限制在華語文中心。
除了較少有機會認識台灣學生,她們也不太清楚除了華語文中心以外,校內的活動和社團資訊。羅蕊絲喜歡音樂,蘇安娜想要打排球,但她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參加相關的社團活動,資訊及管道的缺乏讓她們錯失融入台灣的機會。
初來台灣的新奇和迷茫困惑
台灣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羅蕊絲和蘇安娜喜歡台灣的天氣,因為處於熱帶的聖多美終年炎熱,台灣的天氣不會熱但也不太冷。
提到了最喜歡的台灣食物,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牛肉麵、餃子、小籠包、炒飯、麵包等等;夜市是既便宜又好吃的去處。便利商店密集度也讓她們驚歎,因為聖多美沒有便利商店。唯一不習慣的是宿舍沒有地方讓學生下廚做飯,聖多美人習慣在家裡做飯吃。羅蕊絲和蘇安娜表示聖多美最常見的食物是魚和香蕉。因為聖多美是一個島國,周圍有豐富的海產,人們可以直接上船跟漁夫買到最新鮮的漁獲。常見的吃法是把魚肉和香蕉,放在鍋裡一起炒。最特別的當地美食是Calulu,魚肉搭配麵包果,再加入棕櫚油、辣椒製成的醬燉煮而成。這道家常料理,需要燉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也常常在婚禮等重大節日用來招待貴賓。
(上圖為聖多美家常美食 Calulu / 圖片來源:wikimedia)
在台灣生活的最大困難在於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該嘗試什麼。很多時候她們只能吃學校的餐廳和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週末和假日去的地方多是西門、台北101、士林夜市、淡水等等觀光客常去的地方。羅蕊絲和蘇安娜很想要嘗試一些道地的台灣美食和外縣市的景點。
華語文中心之後,如何選擇大學
在華語文中心念完一年的語言課程之後,學生開始準備申請大學,他們可以選填好幾個志願。申請大學的標準與台灣學生不同,通常不需要筆試,但某些大學會邀請留學生參加入學考試,考試科目依科系而定。申請同時需要提供成績單,語言能力證明書,健康檢查報告,推薦書,經濟來源的證明書(獎學金或自費)等等文件。
申請大學的時候,許多的非洲留學生會考慮投身農業、醫藥、國際關係等等領域,希望學成後回去幫助自己的國家。聖多美的學生在科系選擇這方面,受到高中教育體制影響很大。在聖多美,高中的學習分四個領域:科學、語言、經濟和藝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最多人選的是科學,為了將來好找工作,這點與台灣的狀況類似。羅蕊絲和蘇安娜也選擇科學,希望未來朝著醫藥相關的職業發展。羅蕊絲想去中國醫藥大學或是台北醫學大學讀與藥物相關專業,未來到化驗科工作;蘇安娜則是想當外科醫生。一問才知道,兩個人的家族成員有許多在醫療領域工作,羅蕊絲的媽媽和姑姑是護士,蘇安娜的每個叔叔都是醫生。醫生在聖多美是一個社會地位非常崇高的工作,每個人都想要成為醫生。但是她們兩人認為即使不當醫生,醫療體系裡也有很多工作能做。其實聖多美國內的醫療環境非常不好,又缺乏健全的醫學教育系統來培養人才。學生若是想要從事相關工作的話,都得去國外深造,這也是她們為什麼選擇來台灣留學的原因之一。
聖多美留學生的未來
海外留學生似乎有一些相同的特質和理念,認為自己應該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和學習,知道做的好的地方是怎麼做的,然後帶著更多的知識和想法回國奉獻、改善現況。然而對於每一個留學生來說,學成歸國後都得面對嚴酷的就業問題。聖多美的就業環境不容樂觀,因為主要經濟來源為咖啡、可可、香蕉、蔗糖等農作物,職業選擇很少。許多人想吃一份公家飯,不願意做農活。但是聖多美作為一個面積很小的島國,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公家職缺。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學成歸國的學生很難覓得一職。
對於從小在葡萄牙長大的蘇安娜來說,聖多美只是偶爾回來渡假的地方。雖然認為那裡不適合長期的生活,但會考慮畢業後到聖多美工作。蘇安娜認為聖多美是一個跟葡萄牙非常不一樣的環境,她想試著在這個陌生的祖國生活和就業。但是,從一個海外僑胞的角度來看,蘇安娜認為聖多美人某種程度上是自私的。如果你有錢有資源,人們就會巴結你,否則就會被一腳踢開。例如:蘇安娜的表叔是農民,人們對他非常不友善。但是在知道他的其他手足是醫生的時候,那些人馬上轉變態度,直說:「對不起,我不知道你的兄弟是醫生」。因此,在她看來聖多美是一個無權無勢的人難以生存的地方。想要做事方便,你必須依靠人際關係或是花錢買個方便。
在聖多美,除了無權無勢的人會被看不起之外,人們也同樣不喜歡那些富有之後變得自視甚高和自私自利的人。很多人富足之後開始歧視窮人,也不願意做事回饋社會和國家,這樣的行為引發了他人的不滿。但羅蕊絲和蘇安娜認為,這並不意味著賺錢本身是一件壞事,錢賺到了之後就該做些善事回饋社會才是對的。
非洲留學生的縮影
羅蕊絲和蘇安娜的故事是眾多海外非洲留學生的一個縮影,帶著好奇心和挑戰新事物的雀躍來到異國,喜歡當地人的友善卻又不懂如何融入環境。無論是中文還是未來要選擇的科系,都需要時刻考慮到學成歸國後如何應對祖國現實的生存環境和就業情況。儘管短期內困境不會改變,此刻的她們還是選擇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想要多看看這個世界,學習不同的文化」。
封面照片來源: Tracy Chen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