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Africa阿非卡
0
  • 會員登入
  • 關於我們
    回主選單
    • 認識 wowAfrica阿非卡
    • 媒體報導 Press
  • 服務內容
    回主選單
    • 《掌握非洲商業趨勢》線上課程
    •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 所有文章
    回主選單
    • 非洲創新創業
    • 趨勢洞察
    • 非洲新手指南
    • 認識非洲
  • 聯絡我們
  • 購買非洲選物
  • Join us
  • Login
  • 0
    wowAfrica阿非卡
  • 關於我們
    認識 wowAfrica阿非卡 媒體報導 Press
  • 服務內容
    《掌握非洲商業趨勢》線上課程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 所有文章
    非洲創新創業 趨勢洞察 非洲新手指南 認識非洲
  • 聯絡我們
  • 購買非洲選物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非洲創新創業 (34)
    • 專題報導|盧安達新創生態圈 (5)
  • 趨勢洞察 (37)
    • 專題報導|印度進攻非洲醫療市場 (4)
  • 非洲新手指南 (3)
  • 認識非洲 (246)
    • 專題報導|斷交後,他們怎麼了? (5)
    • 專題報導|布吉納法索藝術與設計 (7)
泛非洲商業趨勢 人物專訪 非洲旅行 盧安達 烏干達 肯亞 南非 布吉納法索 奈及利亞 迦納 埃及 蘇丹 馬達加斯加 辛巴威 坦尚尼亞 納米比亞 馬拉威 史瓦帝尼 聖多美普林西比 衣索比亞
  1. 首頁
  2. 所有文章
  3. 納米比亞:誰說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不能共存?

納米比亞:誰說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不能共存?

2016 Nov 23 認識非洲
內容目錄
  1. 非洲第一個將環境保護列入憲法的國家
  2. 政府修法將盜獵者轉型為生態保育者
  3. 世界上少數讓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增加的國家
  4. 值得學習的榜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存

作者:蔡祁珊


納米比亞(Namibia),位於非洲西南部,東接波札那(Botswana),南接南非。境內具有海岸、草原、叢林與沙漠,這樣豐富的地貌孕育了多樣且獨特的生態。另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納米比亞對生態保育的重視,它們透過國內豐富多樣化的物種吸引許多遊客的前往,並透過可觀的觀光收入繼續進行生態保育與社區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納米比亞更被知名旅遊雜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為2017年最值得去旅遊的國家第二名。

非洲第一個將環境保護列入憲法的國家

納米比亞在1990年脫離南非而獨立,在此之前納米比亞長期被軍事占領,境內也有猖獗的盜獵行為,使得野生動物數量不斷減少,因此獨立之後的政府相當重視生態保育這一塊,使得納米比亞成為環境保護列入憲法的第一個非洲國家,在其憲法第95條中提到「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皆需維持納米比亞的生態系統、基本生態過程與生物多樣性,並在永續的基礎上使用生物自然資源造福所有納米比亞人民」。

為了能夠監督生態是否有被不合理的開發或破壞,納米比亞的憲法第10條還提到:監察委員(Ombudsman)的職責之一為「調查是否有過度利用生物自然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生態系統的破壞及退化與無法保護納米比亞的美麗的情況」,這些監察委員可以提供公民機會前往法院控訴任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雖然憲法中列入的環境保育的項目,但起初的成效並不佳。因為納米比亞的土地在法律上被分為三類:「商業(commercial)、國有(state)、公共(communal)」。除了部分為私人所擁有的商業土地外,國內多數為國有或公共土地,而這些土地屬於政府管理,前者包含國家公園等,後者除了偏遠的人口稀少地區,也包含首都溫德和克(Windhoek)的郊區或一些貧困的小鎮。

直至今日,納米比亞仍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公共土地上,而大多數的野生動物也在此生存,故野生動物和人民間時有衝突,農民為了保護牲畜而殺死獅子、獵豹等,盜獵者也會透過殺死犀牛或大象以謀取利益。

雖然當地政府過去曾試圖在公共區域管理野生動物,但因為保育費用昂貴且保育人員不足,加上在公共土地生活的居民許從事農牧業,他們認為野生動物使得他們的牲畜或農地受到威脅,因此獵殺入侵的野生動物;再者貧窮問題也會驅使居民透過盜獵的方式賺取資金,以上種種因素都讓生態保護的法律推行成效不彰。

政府修法將盜獵者轉型為生態保育者

這樣的情況到了1996年有了改變,納米比亞政府通過修法將公共土地上將野生動物管理責任轉移和旅遊業的權利轉移給當地居民,讓這些居民設立與管理「保護區」,透過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進行人員培訓與技術支持,並監督保護區的運作。讓這些居民能保護野生動物並擔任導遊創造收入,讓他們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並可透過和私營公司合作,推行各項生態旅遊而獲得額外收入,不僅解決當地失業與貧窮的情況,也可以進行生態保育。

這些利潤也會用在社區發展,例如設立學校、獎學金、愛滋病治療方案等,而這些參與保育的人發現自已的工作也能為社區帶來貢獻,讓更多人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自然也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目前,野生動物的相關產業可以養活國內約四成人口。

納米比亞政府在生態保育方面不遺餘力,近年還宣布讓整個海岸線成為一個國家公園,遂與鄰國安哥拉(Angola)、波札那(Botswana)、尚比亞(Zambia)與辛巴威(Zimbabwe)簽署國際條約,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生態保護旅遊區。

除了政府外,國內的非政府組織也是功不可沒,例如:Africat基金會致力保護這些大型貓科動物,教導農民如何和這些大貓們相處,也教育兒童相關環境保育知識;納米比亞自然基金會 (Namibia Nature Foundation) 也執行各項物種保育及社區合作計畫,包含海豚保育計畫、斑馬計畫等;獵豹保育基金會 (Cheetah Conservation Foundation)」自創立以來救助400頭以上的獵豹。

世界上少數讓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增加的國家

在政府、非營利組織與社區居民的努力之下,納米比亞國內大多數的盜獵行為已經消除,並讓國內各個野生物種創下最快增長的紀錄,是世界上少數生物族群增加的國家。

目前,納米比亞具有全世界最大量的黑犀牛群與獵豹群,全球目前約有1萬2千多隻野生獵豹,光在納米比亞境內就有約2,500 隻,佔了四分之一。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獵豹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唯獨在納米比亞是逐年增加,納米比亞也因此得到「獵豹之國」的美譽。

雖然各項政策是成功的,但是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尚未完全消失。由於野生動物的族群增加,牠們的活動範圍也跟著擴大,進而造成當地居民的困擾。譬如說大象攻擊村莊,或是獵豹襲擊牲畜等消息時有所聞,讓一些農民蒙受損失、不堪其擾,這是納米比亞仍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但整體而言,納米比亞確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成功地保護非洲的自然財產,同時兼顧人民的生計,使原本的盜獵者轉變為保育者,再透過保育與觀光的收入來建設社區、促進教育機會與基礎建設。

值得學習的榜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存

納米比亞的建國時間並不長,但是在生態保護方面創立了如此成功的法律體系,對土地的創新利用方式也令人稱奇。至今,雖然野生動物和納米比亞居民的生活範圍有重疊的狀況,但因為當地居民將這些野生動物視為珍貴的資產,不僅是保護這些動物,亦創造可觀的觀光收入,改善家庭和社區的生活品質。

同樣是動物棲地和人類生活環境重疊的事件,反觀台灣近年來由於殯葬園區與道路的建設,讓石虎因為棲地遭受破壞而面臨絕種的危機,民間的非法捕獸夾也使其生命受到威脅與折磨,甚至有官員說出生態保育阻礙經濟發展等言論。

地球只有一顆,它不專屬於人類,如何和野生動物共存是相當重要且值得省思的課題。在生態保育方面,納米比亞樹立了非常良好的典範,著實是台灣、乃至世界各國值得借鏡、學習的對象。


封面照片來源:wikimedia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Lonely、TED、WWF、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Namibia、Africat、ODI、TRAVEL NEWS NAMIBIA、Namibia Nature Foundation、欣閱讀、蘋果日報 

  • 納米比亞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愛吃蜂蜜的非洲蜂蜜嚮導

今天我在家裡吃早餐時順便用蜂蜜調了一杯蜂蜜牛奶,突然想到之前有個南非朋友跟我說過:「我們那裡有一種鳥,牠會帶我們去找新鮮好吃的蜂蜜,大家都叫牠『Little honey friend』。」喝了一口蜂蜜牛奶,我開始動手查詢 Little honey friend 的身世來歷。

傾聽馬達加斯加自然的聲音

傾聽馬達加斯加自然的聲音

自1980年代起,馬達加斯加政府企圖修正並規劃一連串的環境保育法規、增設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成為當時非洲第一個意識到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須取得平衡的國家。在此基礎之下,該國觀光業便由此更為蓬勃的發展,當初與政府簽訂契約而離開國家公園、保護區的當地人也逐漸投入觀光的相關工作,他們與森林等資源、空間的互動關係開始改變。

不再貧窮的世界?納米比亞社會實驗計畫

貧窮是目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迫切亟須改善的問題,尤努斯在孟加拉創立的窮人銀行便因為諾貝爾和平獎的關係,開啟了世人對於解決貧窮處境的想像。位於非洲大陸西南部的納米比亞近年來進行了一個新的社會實驗計畫,嘗試透過推廣無條件基本收入制來解決問題。

納米比亞:赫雷羅女人的維多利亞風洋裝

納米比亞:赫雷羅女人的維多利亞風洋裝

非洲大陸的西南側有一個濱海國家叫納米比亞Namibia,這裡有一個部族的女人穿著打扮活似突然從維多利亞時代誤闖進二十一世紀。這些人並非穿越時空到現代的古人,她們是赫雷羅族的女人。自上個世紀開始,她們便開始穿這套激似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傳統服飾。外人可以從服飾的用料及裝飾,看出一個女人的社會上地位及財力,也是已婚身分的象徵,宣示自己將會遵守赫雷羅族的傳統

wowAfrica 和新朋友、好朋友們一起慶祝2023非洲日!

非洲新聞重點摘要2016年12月29日

關於我們

  • 非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收費服務

  •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聯絡我們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地址: 220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一段8號8樓之12
  • 公司名稱: 非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統編: 85126178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wowAfrica阿非卡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