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第一本現代小說—阿契貝的《分崩離析》
2016 Nov 14 認識非洲
作者:許雙于 清華大學外文所 碩士生
早期西方作家寫作關於非洲主題的小說,通常圍繞在「帝國」與「殖民」兩個主題出發,但是書中的描寫方式常常是將非洲醜化與去人性化。奈及利亞作家奇努亞・阿契貝(Chinua Achebe)在1958年出版他第一本小說《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一樣是描寫「殖民主義」這個題材,但是,阿契貝是第一個以奈及利亞人身分、以這個題材寫作小說的作家。他想寫的不是一個與歐陸中心對位的反抗視角,而是強調他們的非洲文明並不是來自於歐洲大陸,也不是歐洲人所「賦予」或「啟發」的,非洲文明一直都在,而且非常有尊嚴地存在著。
小說背景設在奈及利亞前殖民時期(1890s)的伊博族(Igbo)部落,那時候伊博族的習俗傳統跟現今的伊博族不太一樣,現今的奈及利亞總共有超過五百種不同的族群,伊博族是其中人口第三大的民族(奈及利亞總人口大約1.7 億,其中伊博族人口佔3000萬人)。傳統伊博族是一夫多妻制,信仰本土宗教,女人不僅是生養孩子的工具也是財產,老婆生孩子能興旺家族,因為每個人都務農,所以多子多孫就多人力。現代的奈及利亞人,因為現代化、城市化的關係,再加上受到基督教影響,奉行一夫一妻。
傳統伊博民族非常重視「力氣」,當時的社會非常流行「摔跤」,摔跤彰顯了一個人的力氣,人們對這種運動瘋狂的程度跟現今瘋足球賽有得比,摔跤作為一種運動競賽,還有精神上與宗教上的意涵,獲勝者不僅能提高社會地位、爭取頭銜,還能光耀宗族。勇士一生中最多可以拿到四個頭銜,那時候也常發生部落戰爭,一個人的成就與頭銜,靠的是摔跤得勝率與部落戰爭中的殺敵人數多寡。
小說主角歐康闊(Okonkwo)因為善於摔跤,驍勇善戰,年紀輕輕就拿到兩個頭銜,因此很受部落人民敬重,他娶了三個老婆,表示他不僅有成就,也十分富裕。但是,歐康闊內心一直有著強烈的恐懼,他恐懼平庸與懦弱,他發誓要活出不一樣的自己,所以他只為頭銜與功名而活,從此不願與親人互動,因為親情溫暖是懦弱的表現。很不幸地,歐康闊不小心誤殺族裡的一名男孩,全家被放逐到另一個部落長達七年,這段時間,英國殖民勢力進入奈及利亞,等到歐康闊回到原部落,早已物是人非。
作為一個部落戰士,歐康闊努力抵抗西方人帶入的基督教文化與其他制度,眼看族人漸漸向英國人靠攏,連兒子都受到感召改信基督教,他哪裡承受得了部落文化分崩離析,因此決心抗爭到底,甚至砍下一個白人的腦袋,但是他發現族人都不願反抗白人。殺了人而需面對審判的歐康闊,為了怕連累族人,只能選擇上吊自盡,他的死,代表著部落傳統的終結,也是權力結構的重組。
歐康闊,一個急於追求權力與頭銜到了極端地步的人,如此渴望成為一個英雄,當另一股強權入侵本土文化,他只能自我了斷,讓殉道作為一個英雄式結局。故事結局更是批判意味濃厚,小說最後一個段落,停在一位英國法官的意識流,法官因為親眼目睹歐康闊上吊身亡而震驚不已,心裡想的卻是,這麼有爆點的故事要如何寫在他的下一本著作,而他書名都取好了,就叫做「平定奈加河低地區土著記事」。
結局正是對西方敘事權的一種反抗。西方人看待文化與個人價值的方式,跟部落人民非常不同,前者非常尊重「個人」的主體權利,伊博人則將人生的價值放置在社會集體意識中,個人的榮譽不僅需要努力爭取,更需要族群的認同。這也是為什麼非洲不應局限於殖民者或傳教士的論述,因為他們眼中的非洲人,只是一幫需要被開化的「土著」。
《分崩離析》給了全球讀者一個新的視野,書本出版時,正是奈及利亞獨立前兩年,這本書不僅暢銷,而且評價很高,至今已經在世界各地賣了超過一千萬本,被翻譯成五十種語言以上,更是影響了後面幾代的非洲作家。阿契貝當初用英語寫作,其中一個理由是讓他的作品能夠在英國出版。阿契貝不需要西方的掌聲,他想要寫的是真正的「非洲文學」。
封面照片及文內圖片來源: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