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以烏干達咖啡為首的行業商機,我們得先從「一說到咖啡,你想過來杯烏干達咖啡嗎」開始說起。
一說到咖啡,你想過來杯烏干達咖啡嗎?
2022 Sep 12 趨勢洞察
作者:小非象
烏干達是全球第八大咖啡出口國,也是非洲大陸中最大綠咖啡豆出口國。
咖啡行業在烏干達經濟中有著重要位置,當地耕種農業維生的家庭中 42% 是咖啡農、烏干達出口貨品價值中 15% 為咖啡。烏干達政府對咖啡行業的期望和抱負甚大,因此大力推動咖啡行業增長。在2019年疫情肆虐之前,烏干達出口了大約四百五十萬袋咖啡,烏干達咖啡發展局表示「希望在未來五年能做到每年兩千萬袋咖啡」。
想要了解以烏干達咖啡為首的行業商機,我們得先從「一說到咖啡,你想過來杯烏干達咖啡嗎?」開始說起。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沒想過?那是因為烏干達的咖啡文化尚未孕育出來
我們對咖啡豆生產國肯亞和衣索比亞並不陌生,但是到過東非旅行的人就會知道除了衣索比亞之外,咖啡根本不在本地飲食文化之列。我在東非生活五年來,甚少見本地人飲用咖啡,他們喝茶遠多於咖啡。貧窮人家甚至早餐沒什麼可以吃,只要喝過一杯茶就當吃過早餐了。
英國在殖民時期推動烏干達咖啡豆出口事業,獨立後烏干達政府見有利可圖便繼續大力推動。烏干達習慣幾乎全部咖啡豆都作出口用途,留給國內的飲用需求少之又少。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及中產階級人口增加,現在在烏干達也能看到本地人特意到咖啡廳跟朋友聊天,或是帶筆電去那裡工作,同時享受一杯熱呼呼的咖啡。然而,本地市場對於喝咖啡並沒有深入認識,現階段當地消費者去咖啡廳消費的重點是環境,而非咖啡本身。
準確一點說,他們是消費「咖啡廳」,而非那杯「咖啡」。
宏觀世界各地的咖啡文化,大概可以說得出「歐洲人喜歡味道又濃又重的咖啡,美國和北美洲則偏好稍為『溫柔』一點的咖啡,幾乎把咖啡當成甜品;在非洲,衣索比亞人明顯比較喜歡自己國家出品的有果味咖啡。」那麼烏干達呢?絕對沒有人說得出烏干達人喜歡什麼咖啡,因為他們連喝咖啡的文化都還沒孕育出。
退一步看,即使烏干達本地喝咖啡需求不樂觀,在這裡賣「咖啡情懷」和生活態度,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由於商業空間設計不是烏干達的強項,所以想賺中產階層的錢,可以把資源和心機投放在咖啡廳本身。這也代表了想在本地市場突圍,現在暫時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另外,一般的烏干達餐廳和咖啡廳都不太著注重商業空間設計,針對環境稍微花點心思,起碼能吸引海歸派,或是想要模仿西方生活水平和風格的中產階層。
(烏干達某間咖啡廳的一隅。/Photo by 本文作者小非象)
(烏干達消費者在喝「咖啡廳」,而非那杯「咖啡」。/Photo by 本文作者小非象 )
沒想過?那是因為這些咖啡失去了烏干達身份
內銷還需努力,那麼外銷呢?從一開始提及的出口量和價值,烏干達咖啡豆生產在可見的未來只會繼續上升。可悲的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咖啡品牌而言烏干達咖啡還得加把勁。
首先,咖啡豆出口需要經過衣索比亞或肯亞,這些咖啡便可以扣上衣索比亞或肯亞的名字,沒有人知道是來自烏干達的,這個咖啡便失去了烏干達身份。另外,烏干達會從國外進口已經烘焙和處理過的咖啡,其中不乏烏干達自己生產的咖啡。但是,這些在國外處理好的咖啡會把烏干達和許多其他國家生產的咖啡混合在一起。
出口時沒有烏干達身份,再進口時更加沒有任何名份,所以本地人也沒辦法喝得出其實烏干達咖啡是什麼味道。
沒想過?那是因為魔鬼藏在烏干達咖啡供應端裡
生產地的微氣候是影響咖啡豆品質的原因之一。烏干達山巒眾多,造成全國遍布著許多微型氣候系統,這也代表著它能生產出許多不同種類和味道的咖啡豆。
以有「七山之城」之稱的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為例,整個城市由四十多座山組成,其中最大和最主要的山總共有七個。山脈影響了不同地區的天氣,曾經我家這裡下著滂沱大雨,來探望我的朋友翻了一座山,路程不過兩、三公里,他到時說他那裡一滴雨也沒有。
烏干達是生產羅布斯塔(Robusta) 咖啡豆的大國之一,可是一般人認為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更高級、更好喝,所以烏干達咖啡才會沒有太多人認識。羅布斯塔(Robusta) 通常被用來與其他咖啡豆混合,所以沒有太多人在意其品質,進而開啟了惡性循環。在生產端,烏干達咖啡農重量不重質,行事採取「唯有生產更多才能賺更多錢」,他們不會等到咖啡豆完全成熟才採摘,只要大概可以了就會採摘。在消費端,烏干達生產的咖啡豆品質參差,買家眼見烏干達生產不了高品質咖啡豆,再加上對品質也沒有特別要求,所以繼續只求生產數量達標。惡性循環令烏干達咖啡農沒有動機生產高品質咖啡豆。
隨著羅布斯塔(Robusta) 咖啡豆逐漸受人歡迎,惡性循環慢慢地被打破。但是有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的烏干達,在供應方面還有一個很明顯需要改善的地方——高效率處理咖啡。
烏干達咖啡農都是小家小戶,大部份只有一畝地左右,不像肯亞或坦尚尼亞的大型咖啡莊園有資源能以自動化或工業化的方式處理咖啡豆。特別在烏干達西南地區,農戶分散於不同郊區、村落,由於位置偏遠造成他們只能夠把咖啡賣到中間人手中,獲利空間非常狹窄。
所幸現在開始有些咖啡出口商考慮在西南地區建設水洗處理廠,希望能夠把紅色果實採集、水洗、曬乾等步驟處理得更嚴謹和有效率。如果烏干達政府和咖啡發展局能夠支持咖啡行業工業化和改善咖啡加工,應該可以為烏干達咖啡出口增加價值。
(Photo by Gregory Hayes on Unsplash)
咖啡品牌和價值鏈
不論什麼行業,在價值鏈或者產業鏈往下游方向走,通常都是能增加利潤的方法,在咖啡產業也能應用這個原則。
咖啡產業鍊的上遊(咖啡豆的種植和採摘)只佔整體零售價值的幾個百分比左右,產業鏈中遊的深加工(烘焙咖啡豆)也同樣佔不到10%,整個產業鏈絕大部份的價值貢獻比例來自下游,包括物流、運輸、還有最後把產品推廣至市場和顧客的口中。烏干達咖啡農的收入只佔整體價值的 5%。
我當然不會提議低收入的咖啡農民參與產業鏈下游的流通部份。就實際情況來說,這些農民也沒有資金和知識去參與產業鍊上游以外太多的商業活動。雖然農民自己沒辦法,但是政府可以為他們提高本地咖啡豆的價值。除了以上提到可以幫助小戶咖啡農稍為走向工業化、建設水洗處理廠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長遠的改善方法:為烏干達建立自己的咖啡品牌。參考其他國家的咖啡,像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等等都把國家名字與咖啡品質連繫上,令這些單一出產地的咖啡憑藉品牌價值,賣出更好的價錢。
雖說烏干達咖啡以及這個國家沒有太多人認識,但要把建立國家品牌還是有少許曙光的。
知名咖啡店品牌 Nespresso 提出的《產地復興之旅》計劃,希望讓喝咖啡的人更認識每一個產地咖啡自己獨特的風味。2020年五月份,Nespresso 推出烏干達單一原產地的咖啡膠囊並命名為「烏干達希望 Hope for Uganda 」,直接讓全球的咖啡愛好者多了一個認識烏干達咖啡的機會。
咖啡會成為烏干達未來的民族品牌嗎?
總括而言,烏干達咖啡產業其實有著龐大的機遇,同時也有著不少挑戰要面對。
單就地理和氣候優勢,烏干達已經不愁高品質和高產量的咖啡豆供應。當然,大部份咖啡農仍是低收入以及小規模生產,對咖啡品質也沒有太大認識跟要求,這也是烏干達政府和咖啡發展局需要投放資源改善的地方。
在咖啡豆需求方面,面對非洲其他咖啡大國的競爭。衣索比亞和肯亞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所以烏干達在建立咖啡品牌時,需要小心考慮如何定位——讓咖啡愛好者能夠認識和容納另一個非洲咖啡品牌。在品牌建立方面也不是單純只面向國際,如果能在國內把品牌建立好,同時針對本地市場,特別是讓烏干達人對自己的民族品牌感到自豪的話,便可把本地的咖啡消費意願同時提高。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品牌,說到法國就會想到香水,說到韓國、台灣就會想起科技工業,說到瑞典和北歐就會想到簡潔的設計。如果烏干達咖啡能夠做好品牌建立,未來或許會有一天,說到烏干達大家便想到咖啡。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