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女子棒球國手將一球入魂精神帶進烏干達球場
2025 Oct 13 認識非洲
作者:wowAfrica阿非卡 內容總監 何佩佳
一個人找到並相信他的生命任務時,這個任務就會成為他抵抗惰性、克服困難的能量來源,像是內在的熱情和意義,它會源源不斷地給予一個人力量。執行這份生命任務,不僅是對自身的負責,也是對整個世界的貢獻。
台灣轉變生命國際發展協會的共同創辦人 Vaillys Isbalilaf 張憶 (以下簡稱 Vaillys),自2017年開始為烏干達天愛婦女培力協會提供後勤支援,當地無數的失學青年、貧困婦女與家庭因此得到支持與資源,得以改善生活、轉變生命。
其實,除了國際NGO工作者的身份,Vaillys 還有一個身份是運動員。她自國中開始接觸棒球,高中開始走進棒球場開始專業訓練,並且通過選拔進入國家隊,成為重點培訓的棒球種子選手,後來畢業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Vaillys 的運動員經歷讓她踏上非洲土地時,就在心裡告訴自己「未來我想在這裡做一個屬於運動員計畫」,這段想法在今年年中正式破土萌芽。由 Vaillys 代表的台灣轉變生命國際發展協會與WeCan WeShare公益平台合作,它們在烏干達推動名為《用「愛」揮擊,把球「集」出去》棒球運動教育計劃。
該棒球運動教育計劃選定兩所學校提供專業棒球教育,分別是位於烏干達東南部金賈鎮(Jinja)的 Masese 小學,以及首都坎帕拉 (Kampala) 的 St. Peter’s 中學。由於時間、資金與人力等現實限制,課程內容著重於基礎動作訓練。基於 Vaillys 在棒球領域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由她擔任指導教練,走進球場,扶植每一位對熱愛棒球的小球員們。

第一排中間戴著棒球帽的女性是 Vaillys Isbalilaf 張憶。 / 照片由台灣轉變生命國際發展協會提供。
無論現實環境有多苦,烏干達小球員仍然認真打擊每一顆球
沒有專業棒球教育與訓練,也沒有足夠棒球用具的烏干達球場,當地小球員們學習和練習棒球的方式主要依賴熱情,而當地教練透過網路影片自學棒球,他們都對於伸手能觸及的唯一、有限資源,謹慎地使用著。
在金賈鎮的 Masese 小學裡,棒球隊教練自己透過網路影片學習棒球的基礎動作,然後再將自己學到的內容傳授給小球員們。在坎帕拉 (Kampala) 的 St. Peter’s 中學的棒球隊教練,他還是大學生,他透過安排自己空閑的時間到學校裡陪伴小球員們進行訓練。Vaillys 表示,雖然兩所學校的棒球隊教練無法與台灣教練相比,但在觀察過他們傳授的基礎與教學之後,她認為他們的指導算是合格的。
在物資極度缺乏的環境裡怎麼練球?金賈鎮 Masese 小學的小球員們使用廢棄輪胎來進行揮棒練習和重量訓練;Vaillys 説這跟臺灣紅葉少棒隊的做法很像。棒球不夠怎麼辦?他們拿石頭、壘球、網球來當作球打。球棒不夠怎麼辦?他們拿木棒、鋁棒、塑膠棒當球棒來揮擊。
當地小球員們十分珍惜僅有的球具。在某次的比賽中,Vaillys 發現當球飛到外野時,小球員們會一窩風地全部跑去找球,原因是他們外型完整可用的球只剩下二十顆,絕對不能再少了。面對物資缺乏的問題,Vaillys 詢問當地教練,哪裡能買到棒球用品呢?教練表示,這裡的運動用品店沒有賣棒球用品,現在使用的每一顆棒球、每一支棒球、每一副手套都是外國志工帶來送給我們的。
球場裡能用的東西總是東缺西缺,但是這些事絲毫不影響小球員學習棒球的心意。
當地小朋友因為沒聽過棒球這項運動,他們出於好奇嘗試之後覺得好玩,產生興趣,然後愛上了棒球。Vaillys 説,「他們雖然是新手,但態度非常好。每次練習、每次比賽都打得全力以赴,毫不鬆懈」。
臺灣女子棒球國手將一球入魂精神帶進烏干達球場
Vaillys 不只調整小球員們的基礎動作做到位,教育他們必須有耐心地認真做好基本動作,她還從小地方開始協助他們慢慢培養一球入魂的精神。
「一球入魂」是一個源自日本棒球界的術語,它的意思是,將全身心投入到每一球的投擲或每一次的打擊上,以最認真、最專注的態度去面對比賽中的每一個環節。「一球入魂」不只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也是一種精神境界。
首先是紀律與專注。Vaillys 走進球場時,她會順手撿幾顆在地上的小石頭並放進口袋裡。每當當地教練說話時,她如果發現有小球員不專注或是沒有看著教練,她會用小石子輕輕丟向他們的腳邊,即時警示,被提醒的小球員們便會將注意力轉回到教練身上。Vaillys 表示,「如果連專注聽教練的聲音都做不到,他們在球場上要如何專注看一顆球?不能因為有人或什麼東西經過就轉頭去看,忘記當下真正重要的事」 。
另外,Vaillys 要求小球員之間必須互相喊聲,例如球員在接球時,必須向傳球給他的人喊聲(呼應),表明「我準備好了」。以前的球場很安靜,但是在實施互相喊聲這個要求後,整個球場的氛圍便發生了改變,球員們會互相回應、互相提醒,不再只是自顧自地打球。互相喊聲是一種外在的團隊溝通和氣氛營造,有助於創造一個讓「一球入魂」更容易實現的團隊環境。
Vaillys 也糾正了他們的「一窩蜂」習慣。之前提過,由於只剩下五顆比賽用球,每當球飛到外野時,孩子們會全部跑去撿球。Vaillys 表示,這在臺灣球隊是最痛恨的,因為一窩蜂會讓事情做不完。當下,Vaillys 馬上暫停了比賽,集合所有小球員,詢問他們「全部的人去撿一顆球有意義嗎」? 糾正了不好的習慣,灌輸了新觀念後,Vaillys 指定一個人去撿球,要求其他人繼續比賽。她表示這是在訓練他們在球賽中保持專注,專注在比賽本身,而不是分心去做不該做的事。

最後,Vaillys 教育小球員們要求尊重物品與場地。以前,球棒和其他棒球用具擺在地上時,孩子們會直接跨過去,Vaillys 見狀後便小球員們說「你不能跨過去球棒、手套、球,因為這些東西是你們在球場上的『武器』,你需要尊重它們」。另外,以前球場邊總是可以見到隨手丟棄的垃圾。Vaillys 踏入球場後便開始著手撿垃圾並丟進垃圾桶裡。Vaillys 注意到有些小球員們看到了她這麼做之後,也開始跟著撿垃圾,維持球場的乾淨。Vaillys 告訴他們「球場很重要」,並要求他們把球場當作自己的房間一樣好好地照顧。
身為球員,踏入球場,必須具備一球入魂的精神。
Vaillys 不僅透過身教言教協助小球員培養一球入魂精神,她也自費邀請球隊裡資質優異、學習態度良好的小球員,一起觀看 WBCL 世界棒球比賽(WBCL World Baseball Championship)的轉播賽,在觀賽過程中邊看邊向他們提問:「你們知道為什麼這個是這樣打嗎?他為什麼這樣跑?」當小球員們回答錯誤,Vaillys 會解釋正確的規則和戰術,他們因此了解到不一定要每次都去球場才能學到東西。
棒球運動教育計劃,守護喜歡打棒球的小小心意
在物資極度缺乏的環境下,棒球不夠怎麼辦?烏干達小球員拿石頭、壘球、網球來當作球打。那麼球棒不夠怎麼辦?他們拿木棒、鋁棒、塑膠棒當球棒來揮擊。烏干達小球員無法繼續或參加棒球活動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對棒球隊的不支持。當地的學生棒球隊以社團活動的形式存在,礙於現實,學校經常是支持資源到位的社團。換言之,沒有資源,社團活動就會被迫擱置。
物資缺乏,小球員無法練好球。權利被剝奪,小球員被迫放棄想要繼續打棒球的心意。
在第一線觀察的過後,Vaillys 認為缺乏充足資源將會限制教育計畫的持續性和品質,間接影響了小球員持續打球的環境。為了每年都為執行《用「愛」揮擊,把球「集」出去》棒球運動教育計劃,Vaillys 需要外界提供幫助與資源。
首先是資金,這部分將會用於運送棒球用具到烏干達,以及招募臺灣棒球教練到當地教學的食宿費用,還有租借球場。
Vaillys 也希望能號召更多擁有棒球、壘球觀念的人,到烏干達提供棒球教學。唯有透過增加教練數量,才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真正有機會聽到並與教練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和指導。這次的棒球教學的可惜之處,就在於人力不足。由於只有 Vaillys 一個教練,她得面對四、五十個小球員,體力和時間實在是吃不消。
物資支持也是重中之重。Vaillys 希望能夠持續募集到更多二手棒球相關用具,這些物資對於孩子們完成夢想至關重要。這次募集到球具數量有限,都是她以前在建台高中的球隊時期使用過的球具。這些二手捕手護具、帽子、衣服以及球棒都已在烏干達讓孩子們可以繼續打棒球。
總結來說,《用「愛」揮擊,把球「集」出去》棒球運動教育計劃需要資金、人力資源、棒球相關物資,才能繼續守護每一顆喜歡打棒球的小小心意。




執行屬於自己的生命任務
一個人找到並相信他的生命任務時,這個任務就會成為他抵抗惰性、克服困難的能量來源,像是內在的熱情和意義,它會源源不斷地給予一個人力量。執行這份生命任務,不僅是對自身的負責,也是對整個世界的貢獻。
跨越國界的棒球教育計畫是 Vaillys 的個人生命任務,她執行任務的腳步已經踏出。當人們聽見她的故事之後可能會被感動,啟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任務」。另一方面,我認為她的故事還提供了我們一道思考題:如果還沒找到自己的生命任務,那該怎麼辦?不必著急,保持平常心和好奇心持續探索人生、專注當下,時間會給你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身邊每一個正在堅守、付出、執行自己任務的人們,給予真摯的祝福與鼓勵。
在愛與善意的循環支持之下,人類社會將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封面照片與內文照片皆由台灣轉變生命國際發展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