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烏干達職場的第一步
2017 Apr 05 認識非洲
作者:Maggie Yun
從我開始獨自旅行以來,我從來沒有打包行李的困擾。上網瀏覽一下就可以馬上找到關於目的地的文化、天氣、生活環境,然後著手準備行李,不出三兩下的功夫,前期準備工作便可宣告「結束」。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目的地是對於一個台灣女生來說超級陌生的非洲。
這回的挑戰是:打包「在烏干達銀行工作一年」的「生活用品」,限重「30公斤」以內。這回,我真的被打倒了,我必須考慮超多不知道的事,例如文化、天氣、職業、生活環境。
出發前的腦內小宇宙劇場
(作者腦內劇場開演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一、穿衣邏輯
烏干達銀行的人都怎麼穿阿? 我會有像台灣銀行櫃檯一樣的制服嗎? 日常生活應該要怎麼穿才會適合他們的文化? 烏干達人每天都穿傳統服飾嗎? 會不會有隱性的社會禮俗是我應該遵守的? 這麼熱的天氣,我可以穿短褲吧?!
二、生活用品
我想像自己在一個沒有穩定電力、食物供應的城市。生活情境如同電視上播的一樣。所以我要盡量帶食物,越多越好,還有牙刷、牙膏、沐浴乳、保養品、衛生棉之類的生活必需品,還有吹風機、熱水壺!喔,後來放棄熱水壺,因為沒電的話帶也是白帶。但是,我覺得沒有牙刷牙膏還有沐浴乳洗澡,真的很可怕。所以我真的一口氣帶了半年份,因為塞不下一年份,如果太艱苦再讓媽媽寄DHL來好了。我只有兩週時間準備去烏干達的行李,再加上銀行只給我一個月的免費住宿,其他時間我自己要找地方住。天阿!真的麻煩死了。算了! 那時候住宿是最不重要的事。最後,我決定用一個準則來打包:「打包我覺得應該要用的,以及有用的東西。」與其猜測甚麼是符合當地文化的,我乾脆帶上自己喜歡穿的夏季衣服、吃的食物,還有家人朋友的照片,以及一堆生活清潔用品,連曬衣繩都帶了。這些大概夠我撐過六個月。然後魅惑地勤,成功把超重的行李搬上飛機。
這有點扯遠,但是我覺得自己從打包行李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個真理!那就是如果不知道未來要發生甚麼事,而且只有很少的資源和選擇,那最好就是隨遇而安,讓自己開心一點。做自己擅長的事、喜歡的選擇,然後準備面對最糟的狀況。
抵達後的真實人生劇場
( 坐落於烏干達首都的 Nakummat 超市。 圖片來源:Maggie Yun)
2014年3月10日,我成功降落在烏干達坎帕拉國際機場的時候,一下機便感受到迎面而來的熱氣。「哈,跟我想像的沒差太多嘛。」我心想。烏干達AIESEC的朋友帶我繞了當地超級市場還有銀行周圍的市區。出乎意料之外,我可以在當地最大的 24小時超級市場 Nakummat,買到很多牙刷牙膏,還有日常生活用品在。此時,我心裡覺得自己很丟臉。因為我的行為就像一個從來沒有離開過城市的人,用自己的觀點瞧不起從其他城鎮來的人。城裡的人覺得自己比較先進、比較高級。
所以現在且讓我娓娓道來實際的情況:
一、氣候
雖然烏干達在赤道上,但因為它坐落在東非高原上,所以沒有一般熱帶國家常有的濕熱天氣狀況,反而全年氣候溫度宜人,非常適合居住。每年只有在三月前後會有38-40度左右,其他月份大約都在25-28度。在雨季,雨下的也是乾脆,大多都是來的快去得快的午後陣雨 ,兩或三個小時就會停止,半夜也會下滂沱大雨。我非常喜歡這樣的雨,它不太打擾日常工作進度或是周末計畫好的玩樂行程,又能洗淨城市裡的空氣灰塵。下過雨的空氣非常清爽,在擁擠的坎帕拉是非常難得的。再者,烏干達坐落在非洲第二大淡水湖──維多麗亞湖 (Lake Victoria) 旁,大面積的開放水體,提供調節水氣的功能,烏干達受惠於此所以有剛剛好的濕度,在非洲國家非常難得。
「Pearl of Africa」果然名不虛傳呀!
(烏干達首都街景一隅。圖片來源:Maggie Yun)
二、衣著
我抵達烏干達的當週,烏干達國會通過了反色情片法案。法案禁止迷你裙/短褲或任何膝蓋以上的短衣著,因為這類衣服會引起性慾。
這真的滿困擾的,夏天不穿短褲要穿什麼啊! 而且我帶了一堆夏天的裙子、褲子。然而,就像大部分具有爭議的烏干達法案,這個反色情片法案從來沒有認真被執行。但是有時候在關係到社會高級人士的利益時,烏干達警察和法院還是會認真執法啦。至於烏干達OL們的穿著,我覺得滿優雅的,大部分都是亮色系的高腰短洋裝加上細跟高跟鞋。身材曲線超級S,很美! 下班後的酒吧裡或街上,我很少看到衣著隨便的烏干達人,他們普遍重視衣著打扮。尤其是在上教堂的時候,他們會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注重外表這件事或許是英國人的影響吧。在首都市區有一個非常大的二手衣市集名叫 Owino Market ,那裏可以挖到各類寶。二手衣都是一大包、一大包從先進的國家運到烏干達,有些時候還可以聞到衣服上面有洗衣精的味道。仔細挑可以看到不錯的品牌和品質不錯的衣服。
另外,烏干達女生的皮膚狀況超好,根本不用多下保養功夫。彩妝選擇多是亞洲女生不太用的超亮色。給亞洲女生一點提醒,來烏干達請自備化妝用品。
三、食物
現實跟想像中的根本不一樣,沒有小孩在沙漠中飢渴餓昏的樣子!
在烏干達有很多新鮮的食材,我從來沒有感到飢餓過。烏干達的東南部、西南部與中部的土地肥沃,只有北部地區 Gulu 和以北較接近莽原地區需要仰賴其他區域供應綠色蔬菜或是水果 。北部的物產最多就是根莖類作物,沒有南部烏干達來的多樣。南部因為水草豐盛 所以出產許多葉菜類甚至一年四季出產熱帶水果,西瓜、鳳梨、水果香蕉、波羅蜜、酪梨等,供應烏干達全境,甚至出口到周圍國家。也因為有太多中國人住在那,所以非常容易採買到中式的蔬菜 像是大陸妹,大白菜等等。
(烏干達超市裡的生鮮蔬果區。圖片來源:Maggie Yun)
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用木炭燉煮的牛肉、羊肉、雞肉、魚肉。主食則以米飯、麥製品還有豆類為主。調味非常單一,不如中式料理味道的豐富多變。大體來說,在烏干達很容易種植各類蔬果,畜牧業也普遍,蜂蜜品質也非常好。我最想念的是烏干達的乳類製品還有蜂蜜,超級乾淨天然!
這些乾淨的自然產品是我們在已開發國家最渴望的,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早已慢性地被人工化學食品給毒害。我每週大約花費10美金在傳統市場採買新鮮食物、肉類、還有米。太常在外面吃飯會花上不少錢,在首都咖啡廳平均每餐價格如台灣咖啡廳簡餐餐點,價位約在8-10美元之間。烏干達坎帕拉的中餐廳也有很多,來自台灣的林先生開了一家上海餐廳,時不時有台灣味,我想家的時候都會去那解鄉愁。台灣人可能也會想念日本料理,在這有一兩家選擇。除此之外,大部分的餐點都是非洲、印度還有西餐的混和。
(上圖為作者公司員工餐廳所提供的餐點:主食米飯和麵類,再配上炸雞、蔬菜與飯蕉。圖片來源:Maggie Yun)
三、健康
在國外生病是最糟糕的經驗了,幸運的是,我在烏干達只經歷過一次。
每個在烏干達的人或多或少都得過瘧疾,瘧疾一種透過蚊子傳染的疾病,但我得的是非常強的流感,它讓我在床上待了三天,無法記得日期也感受不到食物的味道。我勉強自己開車到不遠的韓國醫生診所,診所環境很不錯,裡面還有一個小cafe. 抽了血──確定是流感。不曉得如何感染上的,無論過去再怎麼強壯,人在異地時身體沒經歷過當地的細菌病毒,就算只是蚊子叮也會大過敏。千萬不要忽視在非洲的小病,在非洲尤其是去了郊外就很容易感上各種熱帶疾病,要特別小心。既然我工作的銀行提供醫療保險,所以我的看診費用就由公司負擔了,在這裡一般看診加上藥水費用大約落在20-25 USD。對台灣人來說這價格有點高,因為我們的健保真的世界最優秀!韓國醫生診所(The Surgery)是外國人可負擔且醫療經驗不錯;一般如果要做愛滋檢測、瘧疾還有小感冒的話,都可以到保險公司附屬的連鎖小診所。但是我感覺那裏的醫生不是很專業,最多給你一些維他命,然後搭訕病人要電話。
對於一般的烏干達公民,最經濟的選項是去公立醫院或私立大醫院,但需要等待非常長的時間,才可換來跟醫生會診的短短幾分鐘。驚訝的是,我有一些中國客戶感覺在烏干達醫院的醫療比中國還好,索性留在烏干達待產。他們說在中國要等到好醫生,需要花非常多的錢,外加花好幾個月的時間排隊等待。中國人在烏干達社會是相對的「中產階級」,自然可以得到比中下階層的烏干達人還要好的醫療服務。
四、社交生活
我在烏干達沒有太多朋友,只有少數親近的朋友還有大部分工作上的同事。大概是工作關係,但也或許是因為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因此還很難掌握工作跟生活的平衡。
在坎帕拉市區有不少外國人會去的酒吧,譬如:Casa Blanca、Kyene、Iguna、Bubbles、Irish Bar、Jazz Bar 等等,還有一條當地人去的酒吧街Kabalagala。比起鄰近幾個還在內戰的國家,或是受到恐怖攻擊威脅的肯亞,烏干達是相對安全的了。晚上還是可以出門也非常歡樂,但需要非常小心,不要晚上一個人出門。特定幾個月也會有節慶,例如: Kampala City Festival、City Marathon (Cancer run)、 Nyagye Nyagye music Festival、Jazz festival、Beer Festival。資訊要用心找,我認為有幾個擁有相同愛好的當地朋友或是外國朋友會讓你的生活容易許多,要找到有相同喜好的小社團也不是難事。
資訊與思想交流
我認為烏干達社會少的是讓知識資訊交流的平台或場合,譬如:文化教育或是國際資訊為主的題目,又或者是博物館、圖書館、書店、共同工作空間等等,這些啟發創新思考的地方非常少。針對知識文化啟發,烏干達還有一段長路。在烏干達待久了,有一種因為缺發新鮮想法訊息而產生的窒息感覺。就像一整個國家都活在自己的泡泡裡,裡頭的空氣都是過時陳舊的。我想這或許跟社會長期在軍人政府高壓領導下,人民害怕發表新想法或意見。但也可能這裡是有一些可以自由分享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等想法的平台,但我不清楚。
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一定會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心靈精神以及吸收新鮮想法、訊息的需求,多交這類有助於豐富腦袋的朋友。
封面照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