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實地觀察:烏干達就業市場與求職者的見解
2017 Dec 13 認識非洲
作者:Maggie Yun
烏干達當地報紙 New Vision 二零一六年二月的報導《Census: Unemployment biting hard 》,文中指出烏干達青年失業率達百分之五十八,近乎名符其實畢業即失業。戰爭讓國家整體的人口結構處在青壯年(三十歲以下)階段,全國有百分之七十七都是三十歲以下。而國家的整體產業仍在發展,工作機會不足。許多完成不了學業,或儘管完成學業但找不到工作的人,都變成摩托計程車 Boda Driver 或在首都坎帕拉打零工,甚或是回鄉種田。
工作難找、生活不易,小偷、小搶的案件層出不窮。儘管找到工作,每天的收入也只夠粗茶淡飯地過日子。烏干達的洗車工每天洗二十輛車只能賺進新台幣兩百元,這已經算是不錯的薪資收入。烏干達貨幣貶值從 Google Data 的資料顯示2003年至2017年貶值將近100%。換句話說不到10年你存的錢,少了一半的價值。本來可以買一塊牛排的錢,現在只能買半塊。反觀台灣,感謝彭淮南總裁的努力,貨幣價值穩定。在這樣狀況下,烏干達首都的消費水平卻還是與台灣相似:五塊台幣一顆高麗菜,十一塊台幣三顆小牛番茄,二十塊台幣一瓶可樂,三十二塊台幣一包一公升牛奶,奢侈消費兩百五十塊台幣一份肯德基餐,一萬二台幣高中以下學費一學期。
(烏干達路邊洗車場,洗一次休旅車含內部清潔共10,000UGX,約莫110台幣。/ 攝影:Maggie Yun )
(Boda 司機的摩托車,通常是租來營業。直直往前開,在交通擁擠的市區裡,不太在意後座乘客的四肢是否安全通過各項障礙物。年輕的boda 司機一天約可賺進10,000~20,000 UGX,約莫100~200台幣。/ 攝影:Maggie Yun)
其實從烏干達先令持續貶值便能讀出許多訊息,也能解釋烏干達的高失業率。
影響匯率的因素非常多,包括貿易順逆差、企業對外投資、外國企業對內投資、短期性金融資產移動等等。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經濟力越強、貿易順差越大、外匯存底越高、外國企業對內投資越多、熱錢流入越多,貨幣就越容易升值。烏干達生產不足出口跟眾多開發中國家一樣,大部分出口貨物為一級農產品或原料直接輸出的低價值商品。另一方面進口加工後的產品,如民生必需品與工業原料、機械、零件等價格較高的商品,烏干達長期處於進口大於出口的貿易逆差狀況。
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個農夫,想像他因為賣咖啡豆、茶、米、馬鈴薯等產品賺來的微薄收入,必須要支付基本生活開銷、照顧家人、償還貸款。付完這些錢也剩不多了,因此他無法讓小孩受更好的教育,也無法讓家人住更好的房子甚至選購品質好且耐用的產品。正因為烏干達主要產業為農業且勞動人口多集中在農業生產,國內沒有足夠的製造業,每年仍有大批的年輕人湧入就業市場裡等待寥寥可數的就業機會,造就了現在烏干達擁有高比例的失業人口。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般烏干達人在找工作或工作上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在烏干達投資的企業類型,區分標準依規模的話可分為個人或中型企業投資,依國家的話則是印度、中東地區與中國;其中西方國家以歐盟區為主而且多為大型國際企業與非營利組織。
當地人對於不同國籍企業,存在著自己的特殊見解。
「Indian Company is our last choice」一位曾在不同國籍公司工作過的烏干達朋友,對於在國內求職,他這麼跟我說。在印度人的公司裡難有翻身的一天,與大部分亞洲的中小型企業一樣,管理階級都是親屬或印度裔,公司裡也曾傳出嚴厲對待本地員工。其實這有很大的歷史因素,大部分的印度人在英國殖民時代來到烏干達,協助殖民國興建鐵路(同樣的歷史也發生在緬甸),留下來打拼事業的印度人因為受過基本教育,逐漸掌握了烏干達社會裡大部分商業機會。這點也造成當地人不滿,烏干達第三任總統阿敏(Idi Amin Dada)在位期間曾下令驅逐印度人。後來當地大型印度籍的公司轉為國有,缺乏管理人才再加上內戰,導致烏干達的經濟衰退。1986年,老總統 穆賽維尼 ( President Yoweri Museven) 掌權開始治理國家經濟,烏干達才重啟大門,歡迎印度人回來投資。 種種的歷史糾葛,加上印度人跟亞洲的連結,讓印度人在商業上還是比烏干達人更具相對優勢,烏干達勞工階級與印度主管的關係難以改善。
「Working in Ugandan company is similar to working in Indian Company. Not good not good. 」再請教幾位烏干達朋友的意見與想法,他們對於烏干達本地公司則是抱持著負面觀感,這與公司管理階層的教育程度、人權意識或階級意識有關,在僧多粥少的就業市場裡,資方不必特別在意勞工的勞動權益與人權。
「Muslims only hire Muslims.」 對於此話題,某日在路上搭訕到的烏干達司機表示中東人的公司只招募穆斯林。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擁有四千三百多萬人口的烏干達社會裡穆斯林僅佔 13.7%,僅次於天主教徒 84.5%,但伊斯蘭教在烏干達屬第二大宗教。在殖民與獨立後的烏干達,穆斯林無法跟大多數的天主教徒一樣享有機會接受更多教育,導致烏干達的穆斯林就業選擇縮限。但也因為穆斯林在肉類食用上有特殊要求,牲畜必須用halal 的方式屠宰(清真食品),有較多的穆斯林選擇農畜牧業,在殖民時期,穆斯林在取得屠宰相關的執照的比例比其他宗教信徒來的高。直至近代,當地農牧相關領域的優秀公司多為穆斯林擁有。在政治領域裡,最有名的穆斯林就是阿敏總統 (Idi Amin Dada)。但在內戰後穆斯林族群也受到牽連,現在他們選擇與政治保持距離。老總統穆賽維尼掌權之後,鼓勵穆斯林社群一起投入國家重建,此舉讓族群間的歧視逐漸削弱,對於和諧各路宗教有一定的貢獻。
西方公司在烏干達投資製造業這行非常少,多是中東、印度和中資企業的投資。主要還是因為當地的政經環境風險高,賄賂風氣仍盛行,許多西方國家也有反賄賂或洗錢法規範商人在海外的投資。所以西方國家大多從事非營利組織,通常會在報紙刊登招募消息。薪資福利優渥再加上工作穩定,招募時往往會吸引一大票人前去應試,但這種公司需要靠一點關係才能進去。如同在台灣,外商公司光鮮亮麗的工作機會,也非常吸引求職者,這方面不難理解。但是關於靠關係這點,司機笑說:「 就像烏干達政府招人一樣」。
「Some Say Chinese overwork People.」 說到中資公司,烏干達司機這麼說。但是中國人對員工是比較尊重的。給的薪資不算最好,但員工只要知足、努力、安定,中國主管仍舊願意交付烏國員工更多的責任,給予基本人權。他目前已在這家中資企業工作五年,他也說:「老闆願意了解我,讓我和他同桌吃飯,對我也很好」。 然而在中資企業老闆眼中,基層烏干達員工流動非常快,通常工作狀況不穩定,賺到錢就不來上班,等到缺錢才來。有時候也會內神通外鬼,歪腦筋對著公司現金打算盤,譬如內部員工找外人一起進行搶案。
問題源自勞資雙方互相不信任
烏干達在2014年開始啟用身分證,在此之前受害者找警察也求助無門。烏國人民的工作習慣影響公司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勞資雙方互相不信任所導致。早期來烏干達投資的華人,遇到生命財產受威脅的搶案可謂家常便飯,這層歷史影響他們時至今日仍對基層勞工較為苛刻。近十年,來烏投資的華人則對烏國員工較能信任,畢竟整體環境相對十年前身處動盪時期的國家相對好很多。中國也積極鼓勵國內企業出走非洲 (一帶一路政策),大部分華商做的是貿易業。在這裡看得到中國人的毅力和勇氣,縱使英文不好,背了包就來非洲;實業投資需要大成本,因此多人選擇從小型零售業開始著手。
總而言之,烏干達主要產業多由印度人掌握。近年看見中國商人開始投資實業,開始大量雇用當地人,也漸漸取得基層民眾歡心。現今整體社會氛圍較偏好中資而不是印資企業,也因為中國人的管理方式也較印度企業人道。但不是最好,只贏在比較好。經濟上緊密依賴中國的烏干達,估計十年內這些商人就會掌握烏干達許多資源。
封面照片屬本文作者Maggie Yun所有,未經允許,請勿私自下載擅作它途。
參考資料:News Vision、 Google data、wikipedia、New Vision、Islam in Uganda、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