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thing Poverty:非洲二手衣市場背後的故事
2015 Oct 04 認識非洲
作者:賴奕諭
如果你有機會到肯亞首都奈洛比,或許有機會能夠拜訪東非最大的二手衣市場Gikomba Market。根據路透社的報導,肯亞每年進口將近十萬公噸的二手衣物,它們主要來自加拿大、澳洲、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中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事實上也不只有衣服而已,你可以在那裏找到鞋子、帽子、飾品等各種你想得到的配件。低廉的價格讓這個市場成為肯亞的購物天堂,坦尚尼亞、烏干達等鄰近國家也會有人千里迢迢到這裏來批貨回去賣。
除了Gikomba Market之外,肯亞境內也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二手衣市場。這些從事二手衣買賣的人多以小規模、小資本額的經營型態為主,許多成功的商人在起家以前也都做過這樣的生意。整體來看,二手衣市場不僅為肯亞政府帶來豐厚的關稅收入,它也提供該國國人大量的工作機會,光是Gikomba在去年就有超過六萬五千個工作機會。
然而,不能夠忽視的是這些二手衣的來源,其實都是由各地的慈善機構轉手到這些市場來販售。同時它們高額的市場獲利,也意味著對該國紡織產業的衝擊。今年一月,東非各國領袖甚至共同商討是否應該禁止二手衣的進口。畢竟從數據來看,每年有將近70%的二手衣物最後的終點都是抵達非洲這塊大陸。不少商家面對這個可能的衝擊,質疑為何不是政府出資讓國產的衣物價格能夠合理些,反倒是嘗試趕走二手衣產業,將不利於自由市場競爭。
非洲的二手衣產業源起
回溯二手衣產業在肯亞發展的開端,是因為烏干達、蘇丹與衣索比亞等鄰近國家的戰亂促使大量難民湧入肯亞而來。原先只是歐美國家的慈善機構將衣物送往肯亞邊境的難民營而已,隨後卻有人發現這些二手衣物的品質好、也較能夠跟上歐美流行文化的潮流,於是便以相當低廉的價格買入賣出,漸漸成為一門好生意。八零到九零年代之間,我們可以看到二手衣市場在非洲各地逐漸出現,包含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等國家。在二手衣產業尚未進駐肯亞之前,該國於八零年代初期從事紡織業的人口數高達五十萬人,這是除了公部門以外,僱員人數最多的產業。
好景不常,在二手衣產業的衝擊之下,有80%的紡織廠在九零年代被迫關閉,今日的僱員人數也較過去下降了96%,只剩下兩萬人左右而已。我們常常會在意像是衣服這類的產品,他們的生產來源與過程;卻容易忽略我們用過、穿過以後,它們的生命歷程並未結束,而其後續的走向對這個世界更造成巨大的影響。我們看似做好事的慈善事業,其實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有用,更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這不只是發生在肯亞的故事,類似的處境在世界各地許多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正上演著。
來自臺灣的一件制服
我在馬達加斯加旅行的時候曾見到一件來自臺灣的學生制服,那是一家二手衣店在賣的衣服。或許當地人隱約知道上頭寫的中文字,卻根本無法知悉那些字以及這衣服曾經擁有的意義。
「老闆,你知道這件衣服是來自我國家的一件制服耶!」我興奮的這麼跟他說。
「制服?」老闆疑惑地看著衣服上的字。
「是啊!你看上面寫的那個中文字,他叫做陳…泓…志。」
老闆拉了拉掛在店門口的衣服,「陳泓志?那……他現在在哪裡啊?他過得好嗎?」
一件衣服固然讓我在旅行中串起了與當地人的情誼,它所代表的意義卻也遠超過於此。它從哪裡來?是透過什麼樣的管道來?一件二手衣的全球之旅,我想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它的旅行過程與背後那些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
延伸閱讀:
Brooks, Andrew 2015 “Clothing Poverty: The Hidden World of Fast Fashion and Second-Hand Clothes.”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0227025
http://kenyabusinessideas.com/gikomba-mitumba-survey/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jul/06/second-hand-clothing-donations-kenya
http://geographical.co.uk/opinion/item/894-the-hidden-cost-of-second-hand-cl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