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Africa阿非卡
0
  • 會員登入
  • 關於我們
    回主選單
    • 認識 wowAfrica阿非卡
    • 媒體報導 Press
  • 服務內容
    回主選單
    • 《掌握非洲商業趨勢》線上課程
    •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 所有文章
    回主選單
    • 非洲創新創業
    • 趨勢洞察
    • 非洲新手指南
    • 認識非洲
  • 聯絡我們
  • 購買非洲選物
  • Join us
  • Login
  • 0
    wowAfrica阿非卡
  • 關於我們
    認識 wowAfrica阿非卡 媒體報導 Press
  • 服務內容
    《掌握非洲商業趨勢》線上課程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 所有文章
    非洲創新創業 趨勢洞察 非洲新手指南 認識非洲
  • 聯絡我們
  • 購買非洲選物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非洲創新創業 (34)
    • 專題報導|盧安達新創生態圈 (5)
  • 趨勢洞察 (37)
    • 專題報導|印度進攻非洲醫療市場 (4)
  • 非洲新手指南 (3)
  • 認識非洲 (246)
    • 專題報導|斷交後,他們怎麼了? (5)
    • 專題報導|布吉納法索藝術與設計 (7)
泛非洲商業趨勢 人物專訪 非洲旅行 盧安達 烏干達 肯亞 南非 布吉納法索 奈及利亞 迦納 埃及 蘇丹 馬達加斯加 辛巴威 坦尚尼亞 納米比亞 馬拉威 史瓦帝尼 聖多美普林西比 衣索比亞
  1. 首頁
  2. 所有文章
  3. 越是出走,越是回到起源

越是出走,越是回到起源

2015 Oct 27 認識非洲
內容目錄
  1. 黑暗是光亮的一部分
  2. 如何走得像隻變色龍一樣

作者:賴奕諭

image

「馬達加斯加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是雨林?是著名動畫描繪出的那個動物天堂?還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非洲景象?從決定要前往馬達加斯加那一刻起,我不斷接受別人這樣的疑問。剛開始想要拜訪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我從以前便對原住民、對南島語族有著莫名的興趣,於是對於這個南島語族分佈範圍最西界的島嶼感到好奇,好奇那兒的人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打從降落到安塔納納利佛機場之後,除了身旁來往的黑人讓我們知道自己在非洲國家以外,我們彷彿置身於東南亞的尋常街道。因為地處於印度洋洋流系統影響的一環,馬達加斯加自古以來反而與亞洲的聯繫更為緊密,島上的人民正是乘著大海的浪花、順著洋流從印尼來到了這裡。也是因為如此,透過歷史文獻的耙梳,我們可以見到十七、十八世紀都還有歐洲人在爭論馬達加斯加究竟是屬於非洲還是亞洲。我也忽然能夠理解馬達加斯加又被稱為「香料之島」的原因,更別說為什麼印度洋周邊的許多國家甚至都曾有過馬達加斯加移民駐足的痕跡。

黑暗是光亮的一部分

駐足於馬島短短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我嘗試貼近當地人的生活、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讓我動容的是,他們的文化習俗與價值觀念顯示他們從未忘卻自己的祖先,甚至以祖先登陸的東北方做為宇宙觀裡的神聖方位。於是在地圖上你可以發現十八世紀曾統一全島的梅里納王國將王宮建在首都的東北邊,大多數的房子都是依著東北-西南的軸線建造,人不論是睡覺或是過世後埋葬的方式都是讓頭朝著東北方。在空間上從鉅觀的城市發展到微觀的家屋內擺設,從人的出生到死亡都依循著這般的價值觀念,和他們的祖先一脈相連。

我在旅行過程中時常見識到各地盛大的喪禮。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馬拉加西人不像是華人那麼避諱談論死亡,反倒是認真、坦然地面對它。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重視活著的時候;相反的是他們認為唯有將活著與死亡同等的看待,生命才會是完整。尤其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部、南部荒原的人們,由於生時多半困苦,他們會將喪禮辦的相當隆重,為的是榮耀死者、不讓過去的種種牽絆著他繼續走他的人生旅途。

image

(圖1 馬達加斯加西南部Sakalava人的墓葬)

從他們的宇宙觀來看,月亮盈虧與人們的生命週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人的生命階段正如月亮由朔往滿月、再向晦變化。上圖是分佈於馬達加斯加西部的Sakalava人墓葬,用當地的方言叫墳墓做Fanesy,有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意思。當人已死亡,他便不再屬於月亮的循環,而是依據生前的表現成為星星,或是一旁為數眾多的黑暗粒子。不論是星星或是黑暗粒子,他們都將持續他們的旅途,等待有天再次成為月亮,開始新的生命。我的朋友告訴我,如果人死後能夠成為星星,那麼他的光芒將會庇蔭他的後代子孫。

「那麼星星以外,數量更多的黑暗粒子呢?難道他們就沒有用處嗎?」我疑惑地問道。

令我感到訝異的是,朋友只淡淡地回了我一句:「黑暗是光亮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那些黑暗粒子,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光亮的存在。如此看來,他們或許畏懼死亡,但卻毫不扭捏地與我認真討論死後的世界。生者與亡者構成完整的生命,他們以此發展出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何走得像隻變色龍一樣

image

(圖2  於馬達加斯加一處私人保護區見到的變色龍)

我們要學著變色龍在行走時的瞻前顧後。因為牠們總是一隻眼睛向前、另隻眼睛朝後望去,等到確定以後才會繼續往前走下一步。」

這句馬達加斯加諺語是我在離開好段時間後,仍舊清晰記得的一句話。對於當初不斷遷徙、最終停留在馬島的南島語族先祖來說,向外尋求機會或許是求生存必要之策略,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始終記得自己的根源,然後面對所生活的土地得認真看待與它的關係,並培養出與其休戚與共的連結。

Rita Astuti這個人類學家在馬達加斯加西南海岸進行她的研究調查。她觀察到當地善於捕魚的Vezo人對於「認同自己是誰」有著有趣的觀點。他們並非與生俱來就是個Vezo人,而是跟著旁人學習如何成為Vezo人。他們與鄰近且居住在較內陸地區的Masikoro人之所以有差別,並不是因為祖先與來源不同,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假設一個原先住在內陸,以種稻、麥等作物與豢養牛隻為生的Masikoro人,他搬到Vezo人的村子裡從事捕魚,那麼他就成為Vezo人,反之亦然。

這並不表示他們毫不在意自己的祖先。當我們坐在搖搖晃晃的獨木舟,從海上遙望當地人視為神聖禁區的祖先墓地時,他們仍舊可以清楚的區別出自己的祖先來自什麼樣的族群,墓葬形式也因此而有所不同。這就是我所認識的馬達加斯加,既重視自己祖先的根源,也努力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找到與自然最適宜的共處方式。

相形之下,我一直覺得臺灣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個特別(奇怪)之處在於我們雖然是住在海島,卻多半對海洋陌生,好像越往海邊走、往海上去,我們所見到的是這個社會的邊緣地帶,甚至根本不屬於我們。然而,這座島上的原住民同樣屬於南島語族的一份子,幾千年前他們的先祖卻是將海洋當作陸地的延伸,乘著小舟往大洋洲、東南亞以及馬達加斯加這些印度洋上的小島去。時至今日,我們喪失了這樣的能力,好像只有往美國、中國等大國靠攏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這就是我的旅行。越是想要走出去,越是發現自己終將回到起源。


 
  • 馬達加斯加
  • 非洲旅行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傾聽馬達加斯加自然的聲音

傾聽馬達加斯加自然的聲音

自1980年代起,馬達加斯加政府企圖修正並規劃一連串的環境保育法規、增設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成為當時非洲第一個意識到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須取得平衡的國家。在此基礎之下,該國觀光業便由此更為蓬勃的發展,當初與政府簽訂契約而離開國家公園、保護區的當地人也逐漸投入觀光的相關工作,他們與森林等資源、空間的互動關係開始改變。

自由之聲:馬達加斯加披頭四傳奇

自由之聲:馬達加斯加披頭四傳奇

音樂總是一個激勵人心的重要媒介。今天要向大家介紹有「馬達加斯加披頭四」之稱的Mahaleo樂團,他們是如何一路從70年代紅到現在,將馬島的不同時代給牽在一塊。

黑色旅行翻轉非洲刻板印象

黑色旅行翻轉非洲刻板印象

提起「非洲」或「非洲人」,人們總能提出幾個負面標籤跟不完全對的答案,例如:非洲很熱。當你跟這樣的朋友說自己將去非洲時,總能換來一道疑惑加擔心的目光。另一方面,非洲存在許多人的一生必去旅遊清單上,因為它特有的自然與人文讓人著迷不已。當你再次說出口自己的非洲計畫,換來的目光是羨慕的,感受到的情緒是極炙熱的興奮。

南非祖魯村莊教我的事

南非祖魯村莊教我的事

「有」與「沒有」這件事,本來就是從我這外人的觀點來看的,他們從來不用3C產品或衛生紙,也沒覺得有任何不便,這就是他們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只待短暫幾天的我,如果因為這樣,就隨便下個定義說:「喔,他們就是貧窮又落後,所以這邊才什麼都沒有啊。」這樣跟一般的觀光客又有什麼兩樣呢?

非洲新聞重點摘要2016年6月9日

向貧窮討錢,肯亞社會強烈反彈

無論白天或黑夜,肯亞各地加油站都有絡繹不絕的客人上門,歡迎他們的是早就見底的儲油槽。今年9月1日,肯亞財政部於頒布新的燃油稅措施,肯亞能源監管會調整了燃油價格。然而肯亞生活成本本來就不低,增加稅收讓人苦不堪言,人人期待當時正在參加中非合作論壇的總統趕快回國出手干預。燃料稅生效後引發公眾強烈抗議,協會罷工、公車票漲價、人們搶著加油。

關於我們

  • 非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收費服務

  • 文化創值體驗設計
  • 非洲市場諮詢服務
  • 特定領域專業顧問

聯絡我們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地址: 220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一段8號8樓之12
  • 公司名稱: 非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統編: 85126178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wowAfrica阿非卡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