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切·格瓦拉——托馬.桑卡拉
2017 Jul 24 認識非洲
作者:貿易公司小職員、自由撰稿者 張艾莎
大家或許對台灣的邦交國之一布吉納法索的名字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它以前稱作「上伏塔」(République de Haute-Volta)嗎?大家又知道是誰、為什麼幫國家換了新名字、新國旗呢?
托馬.桑卡拉於三十三歲當上伏塔第五任總統、布吉納法索的第一位總統。雖然就任僅僅四年,但是他對布吉納法索、其它非洲國家甚至西方諸國皆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生平簡述:軍校也能改變國家未來
桑卡拉出生於首都西北方的城市亞科(Yako),家中十位手足中排行老三。家父身為憲兵,桑卡拉從小隨父親的工作調動,在西南方的城市成長。中學時,桑卡拉精於數學和法文,天主教的父母希望桑卡拉未來能當位牧師。但當時上伏塔的執政者莫里斯‧亞梅奧果(Maurice Yaméogo)總統過於腐敗,年輕知識份子認為除了一般學校,軍校也是可以改變國家未來的殿堂;再加上入學即有獎學金,讓桑卡拉中學畢業後選擇從軍。
在軍校時,桑卡拉結識年齡相仿、政治理念相投的龔保雷(Blaise Compaoré),兩人隨即成為形影不離的好哥們。每逢周末放假,二人總相約到桑卡拉家吃飯過夜。二十歲時,學校送桑卡拉到馬達加斯加進修,在當地除了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戰略技術外,桑卡拉也大量地閱讀歷史與學習農業技術。出國深造之所學對於日後桑卡拉的政治理念和改善農民生活皆有深遠的影響。
政治生涯:非洲要團結對抗列強,讓國家經濟自主
桑卡拉最為人所稱道,即第一位倡導「若非洲各國要團結共同對抗列強等國,需有共同對外主張,並讓國家經濟自主(Economic Self-Reliance) 」的年輕總統。
自一九五六年起,非洲各國紛紛脫離殖民母國而獨立;布吉納法索於一九六零年八月五日脫離法國獨立,但獨立後的布國,仍沿用法國殖民時期的黑白紅三色國旗,而黑白紅色僅是取自布國主要河流名稱:黑伏塔、白伏塔與紅伏塔河。殖民時取的國名「上伏塔」則是因為布國位於伏塔河的上游所以取之。
在桑卡拉接手前布國雖已獨立,但當時西方國家的記者指出布國居民生活條件極為悲慘,處處充斥著貧困的人民與貪官汙吏。
一九八四年由龔保雷(Blaise Compaoré)領導八月政變,讓年僅三十三歲的桑卡拉當上布國總統。當時由於龔保雷的人氣不及桑卡拉,且尚未有完整的領導理念,所以讓胸懷大志、充滿領導能力的摯友桑卡拉擔任總統,龔保雷則擔任副手。桑卡拉認為,國家獨立後應有自己新的國名、國歌與國旗【註1】,遂於同年獨立日前,取國內前二大族群:摩西族(Mossi)和博博族(Bobo)的語言定訂新國名為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Burkina」摩西語為正直、值得尊敬的人,「Faso」迪烏拉語為祖國、故鄉,兩字合併即為正人君子之國(The Land of Upright Men)。希望於八月五日獨立國慶日時,讓新名字建立起人民的認同感,進而展開國家新的一頁。
桑卡拉生性儉樸,當上總統後亦是如此。上任後的首要之務,即要求包含自己在內的全國公務人員大幅減薪。桑卡拉將大部份的薪水捐還給國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窮的總統【註2】。桑卡拉也要求所有公務人員皆摒棄原有的高級賓士轎車,每位官員改用平價的雷諾汽車代步。要求公務人員出國只能搭乘飛機經濟艙,桑卡拉表示:「Whether you are in first class or economy, when the plane lands, you all land together, when it takes off, you all take off together. So there is no need to waste taxpayers money, drinking champagne in first class.」(中譯:不論坐在哪一種艙等,起飛時,大家一起出發、到達時一起落地。毋須浪費人民的納稅錢在頭等艙喝香檳。)
(托馬.桑卡拉肖像油畫 / 圖畫著作權:藝術家 Dada Wa )
在短短四年內,桑卡拉從食、衣、住、行、育等各方面積極改善布國人民的生活:
推行糧食自給自足
桑卡拉告訴國民自身生產量,絕對夠國內使用、甚至還能超過內需。並增設新的灌溉渠道與飲用水井,希望讓人民有一日二餐與乾淨水源。桑卡拉的努力,讓當年一昧追求舶來品的民眾,回歸支持在地生產的小米、小麥等農作。
推廣穿著國內生產衣服
推廣穿著國內生產衣服,讓大眾認同自身文化並支持紡織業。桑卡拉除了常穿的軍服外,其他的外服則為布國的傳統手工棉服Faso Dan Fani(FDF,Woven Cloth of the Homeland),他也會突擊檢查公務人員上班是否穿著國內製造的衣服。所以FDF又有個綽號為:桑卡拉來了(Sankara is coming)。民生方面,桑卡拉推行國民住宅,並親自和大家一起砌磚築牆。針對環境沙漠化提倡「一村種一樹」(One Village, One Grove)推行每位年輕人在當地種下一株樹木,讓鄉鎮的周圍道路上皆有群樹圍繞,據統計當時種下了近一千萬棵樹。
國家發展不需要靠借錢達成
布國在桑卡拉就任前,布國曾向國外申請援助金費,卻遲遲未果。桑卡拉告訴民眾,國家發展不需靠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西方強國借款。他鼓吹人民靠雙手一樣可以自力自強。當時興建國家鐵路缺乏資金,桑卡拉集結各地民眾,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磚一石,眾人齊力完成長達七百公里的鐵道建設(The Battle of the Rails)。
執行義務教育、提供獎學金
確實執行十二歲以下的男女孩們的義務教育,提供獎助學金給有能力但家境困頓的高中、大學生。雖後續幾年有教職員抗議(Revolutionary Teachers)但仍有不錯的績效。在桑卡拉擔任總統的隔年,成為非洲國家中第一位推行女性應享有平等受教、工作、從軍等權益的總統。桑卡拉為第一位任用女性閣員的總統外,於三八婦女節時,提倡讓婦女在家休息一天,由男人上街買菜。讓男人了解持家所需費用與時間,進而減少家庭紛爭。
重視國民健康,鼓勵運動強身
健康也是桑卡拉很注重的一環。在天花、麻疹和腦膜炎盛行的八零年代,桑卡拉僅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就讓二百五十萬位國民完成疫苗注射,效率之高連世界衛生組織都特地恭賀桑卡拉的創舉。之後,桑卡拉亦完成全國幼兒與人民的疫苗注射,無論是否為布國國民,只要是布國居住者一律皆可享有。桑卡拉利用減扣公務員的薪資,替當時國內三十多個鄉鎮各增設一台新的救護車。讓人民無論居住在哪,都能及時到達醫院診治。此外,桑卡拉也堅信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全的心智。所以常帶領各村民、軍人、官員們每星期一次參與戶外運動,在球場上總是可以看見桑卡拉和好友龔保雷的身影。
桑卡拉同時也積極向他國建立良好關係,如:迦納、古巴、蘇聯和利比亞;並在非洲統一組織(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OAU)會議上呼籲非洲各國應一起拒絕對外舉債、設法自給自足,拒絕西方列強暗地控制已獨立殖民國,來享有非洲各國資源。
一九八六年,法國總統法蘭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拜訪布國時,桑卡拉為了讓法國總統看見布國最真實的生活情形,選在非首都的郊區,讓當地居民熱情地夾道迎接貴賓;並於各國媒體與國民面前,指出法國是個美麗且愛好自由、平等的國家,卻協助南非支持種族隔離的總理彼得‧波塔(Pieter Botha)在法國過境,因為他的過境,而使得乾淨、美麗的法國受到玷汙。此番話讓法國總統顏面盡失,僅回覆桑卡拉是位率直、年輕有抱負,令人欣賞的總統。
一代人民英雄殞落,人民痛心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五日下午四時,桑卡拉正在總統府內與其他官員討論國家內部溝通問題時,遭龔保雷手下的幹部暗殺;而龔保雷於同日夜晚任命自己為新總統。
桑卡拉的驟逝讓人民痛心,也似乎象徵著非洲人民自主崛起的希望消逝。但桑卡拉曾說:「While revolutionaries as individuals can be murdered, you cannot kill ideas」(中譯:雖然革命者的生命可被謀殺,但你殺不死革命想法。)隨著龔保雷政權於二零一四年瓦解,人們總算可以自由地向這位帶給布國家新名字、讓人民建立起新身份的父親至上最崇高的敬意。
(掛於布國首都的UNIR/ PS(Union for Rebirth/ Sankarist Party)政黨總部前的旗幟。/ 照片來源:wikimedia)
【註1】一九八四年八月四日桑卡拉除了更改國名外,也將國旗改為紅綠黃三色國旗。紅色為這片土地奮鬥的烈士、綠色為富饒土地與資源、中間的黃色星星則代表引領人們的革命光芒與精神象徵;桑卡拉表示國旗上不需要有黑色,因為土地上的人們已代表該色。而國歌Une Seule Nuit(One Single Night)也於同年由桑卡拉作曲、填詞。
【註2】桑卡拉於一九八七年逝世時,每月月薪為美金四百五十元;當年美國雷根總統月薪約為美金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七元;台灣同年國立大學畢業生,月薪大約為美金四百四十一元(當年台幣一萬四千元整)。桑卡拉逝世所留下的財產有:一台代步車、三把吉他、四輛腳踏車和一台冷凍庫壞掉的冰箱。關於桑卡拉的趣事:桑卡拉從小就喜歡在家裡彈吉他,母親在一旁唱著教會信經(Credo)歌曲。年輕時和朋友組了樂團名為Tout-à-Coup Jazz(中譯:突然爵士樂團),桑卡拉彈吉他、龔保雷負責歌唱。桑卡拉也是幫好友龔保雷,與象牙海岸的富樂爾(Chantal Terrasson De Fougeres)相識而結婚的的媒人。
封面用圖為 藝術家 Dada Wa 著作,wowAfrica阿非卡已取得藝術家同意使用並作為本篇文章之封面照片,欲觀看更多請至 Dada Wa臉書專頁。未經許可切勿擅自下載另作它用。
參考資料:
Africaacountry、wikipedia、wikipedia、BiafarinTheFifth、AfricanArguments、Afro legends、The Harvard Africa Policy Journal、Thomas Sankara Documentary